路環聖方濟各堂,為路環島上的堂區教堂。 |
(承上文)
葡萄牙人對宗教的熱誠,可以從他們的城市規劃中看到,教堂和炮台是佔領地最早的建築物。路環村作為島的市中心,當然也建有一座教堂——路環聖方濟各堂(Chapel of St. Francis Xavier)。教堂為路環島天主教中心,而堂區是以中心教堂來命名,所以路環島又稱「聖方濟各堂區」(St. Francis Xavier's Parish)。
聖方濟各堂建於1928年,但建築本身則早在1903年已築成。教堂前身為一座簡陋平房,作為育養所、學校和小教堂之用,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Canossian Daughters of Charity)興建。1928年,為紀念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和順應當地傳教活動而改建為教堂,教區也至此成立。
聖方濟各.沙勿略的右臂肱骨「聖髑」,曾存放於路環聖方濟各堂,現存於聖若瑟教堂內。 |
路環聖方濟各曾收藏聖方濟各.沙勿略的「聖髑」,即聖人的遺骨。聖方濟各為16世紀的耶穌會(Jesuit)傳教士,是最先把天主教傳至果阿(Goa)、馬六甲(Malacca)和日本等遠東地區,更一心潛入中國傳教,可惜心願未了便撒手人寰。聖方濟各在遠東傳教史上有先鋒,也是日後天主教的發展打下基礎,所以有「遠東傳教元勳」之稱。
聖方濟各回歸上主的懷抱後,遺體存放於果阿舊城的慈悲耶穌大殿中(Basilica of Bom Jesus)。1618年,他的右臂肱骨作為「聖髑」送至澳門聖保祿神學院(St. Paul’s College),以鼓勵傳教發展工作;但大火過後,「聖髑」輾轉存放在聖安多尼堂(St. Anthony’s Church)及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Nativity of Our Lady)中。直到1978年,陳基慈擔任堂區神父時從聖若瑟修院(St. Joseph’s Seminary)運送來。
同時,教堂也曾保存在大三巴火災後遺留下來的59位日本藉及14位越南藉殉道者的遺骨,所以路環聖方濟各堂曾經是澳門的朝聖地點。近年聖髑被送回聖若瑟修院;日本藉殉道者的遺骨則由主教林家駿送回日本長崎,而越南藉死者的遺骨送回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Museum of Sacred Art and Crypt,位於大三巴遺址後)。
教堂內的耶穌聖嬰雕像 |
路環聖方濟各堂的表面與其他教堂並無分別,都是巴洛克式建築物,而唯一較大的分別是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非傳統的磚木結構。教堂外掛有一些中文宣傳標語,是澳門教堂少有的做法。教堂內部不太大,左有耶穌聖嬰的雕像,是陳基慈神父從義大利某座將要拆卸的育嬰院帶回來,而右面則是聖方濟各的聖像。教堂設有展覽室,以展示聖方濟各傳教過程、教會的活動以及一些藝術品,如中華聖母畫像和耶穌受苦的木雕等。
路環聖方濟各堂,與路環四廟共同構成村內的宗教文化:從最初的傳統道佛神教,加入西方的天主教元素,達致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融。在譚公誕舉行當日,教堂甚至會開放兩旁的倉庫作暫時存放表演用品之用。宗教上的融合,使路環小漁村更顯得寧靜和諧……
參考資料:
- 鄭煒明(2007)。《氹仔路環歷史論集》。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
- 陳煒恆(2000)。《路環掌故》。澳門:臨時海島市政廰。
- 呂志鵬與黃健成(2009)。《澳門天主教堂》。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澳門基金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