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澳門築跡」標籤的文章

消失的小炮台

1889年澳門半島地圖上的炮台(原圖來源: 美國國會圖書館 )   今時今日,澳門仍然保留不少古老的炮台,這些炮台位處高地或海岸,防衛任何對城市的入侵。然而,我們現時所見的炮台都是屬於堡壘,而「小炮台」幾乎在澳門絕跡。大家或許會問,那麼堡壘(Fortaleza)和小炮台(Bateria)又有何分別呢?

歐維士:最早抵達中國的葡萄牙人

南灣的歐維士像   如果大家在公園或休憩空間漫步時,有時候會發現園內豎立一座紀念物或塑像,例如在南灣舊法院前的區華利前地上,你就能看到兩座紀念碑,其中最注目是在法院前的歐維士像。 

殷王子逝世五百年紀念碑

殷王子逝世五百年紀念碑   在區華利前地上,除了歐維士像之外,大家可能看到另一座石碑,與歐維士像的發現碑非常相似,上面刻有葡萄牙的國徽及基督十字架。這座奇怪的謎之石碑,又是甚麼來頭呢? 

黎登別墅: 一座消失的海角別墅

黎登別墅已經被拆毀,僅留下小部分的地基。   黎登別墅(Vila Leitão)的名字,大家可能未必聽過,但這也不意外,畢竟別墅早已經荒廢,今天僅餘下一些遺址。雖然人們稱其為黎登別墅,但它實際上更是一座莊園,座落在東望洋山的東麓。據說,黎登別墅是由「賭王」何鴻燊的元配黎婉華(Clementina Angela Leitão)的父親——黎登(Carlos de Melo Leitão)律師興建的,但別墅其後卻無聲無色地荒廢,這引起人們的好奇和疑惑……然而,黎登別墅真的是屬於黎登律師嗎?還是屬於另有其人呢? 

內港騎樓的築跡

昔日的「鴉片屋」,現為同善堂第二診所,建築外面加上外廊設計,雖然不能說是本地騎樓的先驅,但多少啟發之後的「店屋」設計成拱形騎樓。   在內港的街道上不難發現一些舊建築,包括一些為數不多的「騎樓」。百多年前的內港沿岸上,舊式碼頭與騎樓建築形成一道風景,盛載昔日內港繁華的景象。不過,近年內港的騎樓一楝楝地拆卸,過去的騎樓歲月正一步步成為澳門街的歷史……

雀仔園福德祠:連繫雀仔園坊的過去與現在

雀仔園福德祠         澳門土地信俗相當普遍,幾乎街頭街尾總有一個土地神龕。在一些舊社區裡,居民更會設立一座福德祠。土地神的地位不高,但祂的「親民」程度可以從福德祠與民宅的距離中看到。雀仔園的福德祠,可謂「藏」於民居之中,雖然建築規模不大,卻伴隨雀仔園坊「成長」。

大碼頭街福德祠:生果街百年的見證

大碼頭街福德祠,位於大碼頭街二十八、三十號。         早上的大碼頭街(Rua do Teatro),人流並不多,只有一、兩家商舖開門,但隨著夜幕低垂,街道上的果欄紛紛開門,一部部載著生果的貨車駛入窄街中。百多年前,水果經水路從「大碼頭」上岸,儘管碼頭消失了,但這個地方依然保留生果批發的功能。

上架行會館:澳門三行工友最早的工會

位於庇山耶街的上架行會館,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日也是會館的魯班先師誕。         在庇山耶街(Rua de Camilo Pessanha)上有一座兩層高的古屋,名為「上架行會館」。眾所周知,會館是團體聚會的地方,但「上架行」又是甚麼呢?

摩登線條:澳門小城下的現代建築(五)——步向摩登的騎樓街

落成於1940年的國際酒店,位於內港與新馬路之間的交界,由澳門著名現代建築師諾拉斯設計。 (承上文)         踏入上世紀四十年代,二戰的炮火無情地摧殘香港及內地,澳門因為是中立區的關係,大批富商官紳從內港和香港逃難,更連同生意一起帶到澳門。雖然在戰爭中居民生活困苦,但商業活動並未因而停頓。在酒店、賭場、當舖、銀號及碼頭林立的新馬路,現代建築的發展並未因戰爭而停頓,反而使這條騎樓街出現摩登的面貌。

摩登線條:澳門小城下的現代建築(四)——內港上的現代風

內港八號碼頭「大豐倉」,建於1942年,為何賢旗下的物業,為倉庫、碼頭和寫字樓的建築。 (承上文)         內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澳門最重要的口岸,不論是商貿和漁業,海上活動皆集中在該區。在二十世紀初期,澳葡政府為了重整內港,內港沿岸的街道重整,開闢從媽閣廟前地,沿海直到蓮峰廟前的康莊大道,並在沿岸興建新碼頭。然而,這些碼頭建築以木材建造,經過二十多年的風吹雨打,建築也變得殘舊。即使仍能使用,碼頭也未必能應付漸趨大型船隻,因此在四十年代起,碼頭漸漸被現代建築所取代。在南舢舨碼頭兩旁有兩座古舊的碼頭,分別是八號及十一號碼頭,雖然它們早已空置,但其簡樸卻獨特的外觀,可見他們的建造者來頭絕不簡單。

摩登線條:澳門小城下的現代建築(三)——現代校舍的嘗試

1934年落成的魯彌士主教幼稚園,建築略帶裝飾風藝術的味道。 (承上文)         學校,不僅是一處教授學識的殿堂,也是知識匯聚的聖地。在現代建築史上,各地學院孕育出各自的學派,甚至劃時代的建築風格,如包浩斯學派,其校園建築更是現代建築的經典之作。在澳門,儘管未見有這樣的建築學府,也沒有出現影響深遠的建築風格,校園卻成為本地現代建築的嘗試,但為何兩者會扯上關係呢?

摩登線條:澳門小城下的現代建築(二)——新城區的新街市

位於提督馬路與高士德大馬路交界的紅街市,為澳門最古老的街市建築之一,也是本地首座現代市場建築。 (承上文)         自十九世紀末,葡萄牙人把澳門城區的土地擴張至整個半島,並發展舊城區附近的地區,如開闢雀仔園坊和新橋區、重建望德堂坊等。由於舊城區的環境雜亂無章,經常發生火災和瘟疫,因此在規劃這些新坊區時,考慮到交通、綠化、衛生、生活等方面。新建的雀仔園坊和望德堂坊被劃為方格形,而新橋區則是以三盞燈(即嘉路米耶圓形地,Rotunda de Carlos da Maia)為中心的楔形街區,區內除了有筆直的街道外,也劃出區域用作墟市,便於政府進行管理。

摩登線條:澳門小城下的現代建築(一)——追求現代之美

關前正街66號唐樓,儘管是一棟簡單的住宅建築,但卻是相當具有特色現代建築。         澳門的建築遺產,不少人第一時間聯想宏偉的教堂、古色古香的廟宇、氣派的大宅或古典的拱形建築。的確,論年份,它們有一定的歷史,而且買少見少;論外型,它們勝在夠氣勢,花肖裝潢和華麗外觀,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正當大家把建築遺產的焦點放在古典建築上時,事實上,澳門還有不少具有價值的現代建築,值得各位欣賞和關注。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望廈聖方濟各堂及嘉諾撒修院:百年修院的前世與來生

        平日在俾利喇街行走時,街上看到是車水馬龍的馬路,以及密集的高樓大廈,它是一條典型的城市街道。不過,在這條單調的街道上,卻存在著一座不一樣的建築物,那就是望廈聖方濟各堂及嘉諾撒修院。然而,修院地段將會改建為聖心中學幼稚園,而部份建築會被拆卸。百年修院的命運引來社會大眾的討論……

歐戰紀念館:尋找澳門的一戰記憶

位於加思欄花園上的「歐戰紀念館」,是紀念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葡兵的紀念物。         在寧靜的加思欄花園上有一座圓柱形建築物,看似堡壘中的小塔樓,屹立在花圃草木間。粉紅的色調在綠意油油的花園中格外顯眼,使它成為這裡的地標。步近塔樓的大門,看到旁邊寫著「大戰將士花園1914 – 1918」(Jardim dos Combatentes da Grande Guerra 1914 – 1918)的葡語。眾所周知,100年前,六個塞爾維亞的青年刺殺奧匈帝國的王儲,結果引發長達四年的第一次世界戰爭。這座名為「歐戰紀念館」的小塔樓,正是紀念這場大戰中英勇的葡國戰士,也因此加思欄花園也有「大戰將士花園」的別稱。

唐家花園遺址:媲美娛園的一代名園

唐家花園的大屋位於普濟禪院斜對面,但建築早已被拆卸。         澳門是一座極具歷史風韻的小城,在街上不難發現很多歷史建築,一些被完好保留,但更多是殘破不堪。即使前世多麼燦爛,但今生也難逃被拆的命運,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而唐家花園遺址正是其中一個例子。唐家花園曾經與盧廉若花園、張園合稱「澳門三大名園」,但隨著城市的發展,花園被荒廢、被破壞,現在更淪為一座停車場……

愛都酒店遺址與新花園游泳池:第三代賭王立足之地(下)

1970年代的愛都酒店(圖片來源:Macau Antigo) (承上文)         新花園游泳池交由澳娛公司接手後,他們把原來的溜冰場拆卸,並改建成新花園娛樂場及兒童樂園。「新花園兒童樂園」在1962年10月10日開設,耗資十億來興建,樂園內的設施都是電動化,包括太空火箭,電視快車,機動車頭、非洲大象、埃及駱駝、電動快艇、空中飛鳥、交通警車、滾球比賽和電槍打獵等,而樂園也附設動物園,遊客可以觀賞獅子、老虎、斑豹、猴子和各種珍禽。

愛都酒店遺址與新花園游泳池:第三代賭王立足之地(中)

1960年代初的新花園游泳池,當時愛都酒店和娛樂場尚未興建。 (圖片來源:"Album Macau: People, Places and Experiences) (承上文)         對澳門賭業而言,1961年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年份:葡國政府接納澳門總督馬濟時(Jaime Silvério Marques)的建議,把澳門定位為「恆久性的博彩區」。當時,泰興娛樂總公司手上持有的博彩專營權即將到期,馬濟時認為這是難得的機會,決定對賭業展開一次革新,大力推動旅遊娛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