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環打海盜紀念碑 |
(承上文)
立於馬忌士前地上的「打海盜紀念碑」,與背後的聖方濟各堂,共同構成路環村浪漫優雅的印象。對於「打海盜紀念碑」的歷史,不少人對它的認知只是葡兵成功擊退海盜,而碑上所刻之文字也僅是「攻戰於路環,一九一零年七月十二、十三日」。至於紀念碑背後的血腥和悲慘,已在前文中作簡單描述,本文將不再重複說明。不過它卻帶出一個問題:為何清剿海盜的行動最終演變成「慘案」呢?
路氹兩島與海盜的關係是千絲萬縷且源遠流長,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至元代。橫琴島和三灶島是香山縣海盜聚首的地區,而路環與兩地非常接近,且交流極為密切,所以路環村均在海盜的勢力範圍下。明末時期,當中國沿海受到倭寇之患影響時,香山的海盜勢力也日益頻繁。不少在內地犯事的亡命之徒與普通居民,甚至鄉里豪強,皆前往當地加入海盜行業。
康熙初年為打擊台灣鄭氏以實施的「遷界令」,對香山縣居民的民生帶來無可彌補的影響。遷界令引起的災害,促使香山縣「遷民」投靠海盜和反清組織等勢力,以反抗滿清的統治,導致香山縣等地發生多次民變。路氹兩島在遷界後,海盜和反清組織的勢力更為穩固,村民可能既是農民和漁民,而背後同為海盜和反清組織人士。由此可見,村民的身份相當複雜,而這可能間接造成日後葡兵剿賊時禍及平民的原因。
清代嘉慶年間,南海一帶擁有最強大海上勢力的張保仔,也曾經多次在路環、橫琴地區出沒,而路環更是他的主要活動範圍之一。張保仔其後受朝廷招安後,當地海盜勢力仍未見有消退的現象。清末期間仍有不少亡命之徒逃亡至路環村,當中包括日後建立新勢力的林瓜四。他原為香山縣隆都村農民,後因殺人罪潛逃路環,其後組織成屬於自己的海盜勢力。
20世紀初一名路環的女海盜。值得注意的是,海盜手上的武器為葡萄牙毛瑟槍 (Mauser-Vergueiro,或稱Masuer 7.9mm m 1904),是當時葡兵主要裝備之一,卻落在海盜之手。 (圖片來源:"The Defences of Macau: Forts, Ships and Weapons over 450 years") |
林瓜四的海盜以行劫商船、走私軍火和綁架勒索等手段,獲取大量金錢,勢力也迅速澎漲為該區最大者,並對廣東一帶船隻航行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林瓜四的勢力在1910年終於因綁架學童一事遭澳葡政府清剿,勢力也隨之而散。至於林瓜四本人,則在清剿發生前兩年,被親屬出賣,在於橫琴的米舖中被葡兵捉拿,然後交給中國政府處理。換言之,林瓜四本人沒有參與綁架活動和戰鬥,而且被捕時的林瓜四已經是七十歲的高齡老人。
「打海盜紀念碑」的樹立,不僅是為宣揚澳葡政府除暴安良的功績,也標示佔領路環村及完成擴張「大業」。然而,海盜勢力依然殘存於路環和橫琴等地,但隨著政局走向安定,活躍了多個世紀的海盜活動終於消聲匿跡。殘陽猶如血,血濺古石碑,碑後的鮮血和淚水,還有多少人記起。海盜的蹤影已從村內消失,村民不再像先祖們荷槍實彈、血戰海上。他們只是平凡的小市民,享受和平而寧靜的生活……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鄭煒明(2007)。《氹仔路環歷史論集》。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
- Garrett, R. J. (2010). "The Defences of Macau: Forts, Ships and Weapons over 450 Year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