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商街,路環古老的購物街,但現在只有少數商戶依然營運。 |
(承上文)
有人聚居的地方,小不了出現一些商業活動,這漸漸構成了充滿當地特色的「市集文化」。市集和市墟是人類最早的活動場所之一,也是城市和村落文化中重要的一環。路環村的商業活動,年份相信已難以追溯,但地方仍存在,甚至延續著……
要數路環村內與商業活動有關的街道,必是位於恩尼斯總統前地附近的客商街。前文提及,路環村最古舊和最密集的地區是南區村屋群,村民和漁民多聚居於這區。在十月初五馬路開闢前,客商街十分接近海邊,所以船隻都會停靠於海邊。由於陸路交通尚未打通,貨物多利用水路運送到村內,客商街因而慢慢地形成小商街。
每天早上,商戶會輕輕地拉開店舖的鐵栅和遮板,然後門邊的貨物放到街道邊,並整齊地推放著。店舖的舖位延伸至街道上,貨品在帆布蓬下擺賣,商販坐在椅子上,一邊等待他的客人出現,一邊跟鄰店的商戶或路過的市民聊天。客商街的商舖多是雜貨店,蔬菜、水果和糧油雜貨等生活必需品皆有,而其他生活和家居用品也可在店內找到。
商舖的貨物主要存放在舖面後的倉庫,一些接近海傍的店舖會把倉庫設在海邊,因為運輸極為方便。由於屋宇功能是商住合一,所以商舖的上層是作為居住之用。當店舖關門後,舖面會成為商戶的客廳。家人在吃過飯和洗過澡後,會聚在廰內聊天和看電視。假若屋宇的側門外是廣場前地,他們可以坐在門外與街坊傾談。在路氹交通尚未十分發達前,客商街對當地居民來說顯得重要。
路環街市,圖中的屋頂和大柱相信是街市最古舊的部份。與其他街市相比,雖欠缺人流,卻具古樸感。 |
澳葡政府攻佔路環村後,在恩尼斯總統前地附近建立街市,即路環市政街市。街市的設計與氹仔嘉模市墟(Camões Square)差不多,以高大的柱子承托大屋頂,四邊沒有牆壁,使空氣變得流通且光線充足,而建築物更像古希臘的公共活動空間。街市的規模不大,反映路環市區人煙稀少。在20世紀後期,政府對街市展開而大規模的修繕,並以擴大了街市的規模。除了在原來的亭子四周加建舖位和辦公室外,也加入現代物料如金屬、電燈和圍牆等,使街市更適合商戶和居民使用。
路環的客商街和街市並非只是服務當地居民,由於村落與橫琴島是非常接近,所以很多橫琴居民經常來往兩地工作。即使路環歸澳葡政府管轄,兩地村民依然如常來往,而水警也沒有留難他們。橫琴居民早上來到路環工作後,會售買一些蔬果和魚類回橫琴。時至今天,兩地的交流依然僅在,但已經大不如前。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Wojtowicz, J. & Haigh, D.(1990)。《路環村讀本》。澳門:澳門文化學會。
- 許日銓(2011年9月)。《路氹葡式建築語言研究》。《海島迴瀾(第三期)》。澳門:民政總署氹歷史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