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澳門民俗節慶」標籤的文章

賀神「嘉年華」——澳門神功戲

        很多人說澳門節慶特別多,打開日曆,幾乎包含西方節日或中國傳統節慶,但事實上豈止農曆新年、端午中秋。澳門不少廟宇仍保留著賀神誕的儀式,為廟內的神明大人「慶生」,除了祭祀儀式和神像出巡之外,重頭戲就是酬神的「神功戲」——為神明演出的大戲。

談婚論嫁——澳門婚嫁傳統今昔

        今天人們看來,結婚是人生最甜蜜的時光,而婚禮是最甜蜜的一刻。不論在那個時代,中國傳統上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不僅代表新人已經是「成年」,更表示他們已經「成家」。今時今日,婚禮在講求西方化、一條龍時,很多婚嫁上的傳統習俗也簡化消失,到底古今婚禮有何不同,不如現在由我們「談婚論嫁」吧!

牆上紅紙,揮春物語

        一年轉眼又過去,農曆新年眨眼又到來。新年要守的習俗很多,好像大掃除、派利是、穿新衣,還有張貼「揮春」。今時今日,揮春是方便地買回來、貼在牆上,但過去的揮春可是一件珍貴的墨寶。古今揮春有何不同,不如由我們為你解說。

澳門戲棚建築:竹棚搭起百年大戲史(下)

1910年搭建的大戲戲棚,屬於「金字頂」式戲棚。(圖片來源:"Album Macau") (承上文)         前文提及,中國南部盛產竹子,因而成為建築上主要的材料,但並非所有竹也能使用。香港屋宇署推出的《竹棚架設計及搭建指引》中提及,搭建竹棚通常是用篙竹和毛竹,而竹齡需達三至五年,長度為六米,在使用前應被垂直放在室內風乾至少三個月。雖然這套指引是在技術層面上,卻詳細介紹港澳地區的築棚工藝。

澳門戲棚建築:竹棚搭起百年大戲史(上)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天后誕,媽閣廟外會搭起戲棚,來上演神功戲酬神。         大地回春,雨水漸多,對依賴天氣的農民和漁民來說,這是祭祀神明、祈求祝福的日子。在澳門,不少大型的神誕在端午節前舉行,如土地誕(農曆二月初二)、北帝誕(農曆三月初三)、媽祖誕(農曆三月廿三)、譚公誕(農曆四月初八),而在這些大型神誕上,街坊和信眾都在廟前搭起戲棚,上演「神功戲」來酬謝神明。

澳門也有「黃師傅」

        我認為,上體育堂絕對不是現代才有的東西。看《黃飛鴻》電影時,黃師傅開班教拳的情景,總是跟體育老師教運動有幾份相似。但那時候上「體育堂」,可不是先登記後報名,而是要入體育會,方可練拳習武。過去澳門有多家「體育會」,在街上練武的畫面不是甚麼新鮮事,那麼這種文化又是怎樣呢?讓我們一起探秘吧!

土地公公生辰記

        「二月二,宰豬公,謝土地。」每年土地誕,我家來街邊的神龕,拜拜土地保平安。看著土地神像,有如見到和藹的爺爺,帶著慈祥親切的美容,在困難時總會助你一臂之力。這天是土地公公生辰,每家每戶會酬謝這位爺爺的保祐。在雀仔園和沙梨頭的福德祠更有大型的賀誕儀式,上演神功戲、舉行賀誕宴會,場面相常熱鬧之餘,亦充滿濃濃的街坊情味。

利市起變化:從紅紙到百變利市

一座香燭紙紥店所購買利市封,既有傳統風格的利市,也有較為卡通、符合年青人口味的利市。         兒時過新年,最期待拜年,「恭喜發財,利市逗來」。儘管人大了,但逗利市依然是過新年的常識。雖然利市的重點向來是它的「內涵」,但話說起來,現在的利市與兒時的已經大有不同,從原來的簡單小紅紙,變為今天五花八門的利市封,近年甚至出現「電子紅包」。不經不覺中,利市一直在起變化……

新年舊事

        新春度歲,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你準備了迎接過年嗎?大掃除、貼揮春、換新衣、放爆竹等,跟著傳統過新年,習俗可謂多籮籮。走到街上,各區均舉行慶祝活動,如舞龍醒獅、園遊會和節慶表演,居民遊客齊度歲,市面熱鬧非凡。不過昔日澳門人過新年,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讓我們一起尋找那些「新年舊事」吧!

聖安多尼堂聖像出遊:「澳門隊長」年度出巡(下)

1960年代的聖安多尼堂聖像出巡遊。(圖片來源:Macau Antigo) (承上文)         每年六月第二個主日,澳門聖安多尼堂都會舉行感恩祭和聖像出遊儀式,來紀念天主教聖人聖安多尼,吸引不少教友和市民參與巡遊。事實上在回歸之前,澳門保安部隊也會參與聖像出遊儀式,因為聖安多尼是澳門的「防衛隊長」(Capitão da Cidade),堅守著保護「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的使命。

聖安多尼堂聖像出遊:「澳門隊長」年度出巡(上)

2012年的聖安多尼堂聖像出遊,雖然儀式規模不大,但卻別具文化意義。         每年六月,位於白鴿巢公園旁的聖安多尼堂(St. Anthony’s Church)都會舉行聖像出遊儀式,以紀念教堂主保帕多瓦的聖安多尼(Anthony of Padua)。儘管儀式的規模並不大,而且世界各地也有聖安多尼堂聖像巡遊,但本地的儀式卻蘊含獨特的意義,依然是澳門一件宗教盛事。

澳門土生土語:瀕危的土生葡人之根

第25屆澳門藝術街上演的土生土語話劇《冇瓦遮頭》,希望透過話劇讓土生土語從瀕危中挽救。 (圖片來源:Macaukey.com)         在2012年,澳門政府把「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Macanese Gastronomy)及「土生土語話劇」(Macanese Theatre)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來更立法加以保護,希望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然而,土生葡人的重要語言——「土生土語」(Patuá,又稱「土生葡語」),卻面臨著瀕危的情況。

傳奇傳說——非凡成神

        還記得《頭文字D》的電影中有一句話:「神以前也是人,因為他做了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變成神。」中國傳統神話人物中,不少神仙都源自歷史人物。這些人物在生前為民謀福,深受人民敬重愛戴,死後被人們奉為神靈。家喻戶曉的有保護漁民順風順水的媽祖;由三國英雄變為關照黑白兩道的關公;八十三歲遇文王的姜太公(石敢當)等。但原來,澳門還有一些「就是與別不同」,有著澳門特色的民間信仰。這些神仙或廟宇只出現在澳門。即使是耳熟能詳,但他們是誰?為何會成為神仙,你又知不知呢?本期《梳打》將介紹澳門幾位神仙:先鋒楊爺、張王爺、金花夫人和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