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環打海盜紀念碑,上寫有「攻戰於路環,一九一零年七月十二、十三日」, 是路環被澳葡政府佔領的標志。 |
(承上文)
澳門總督馬葵士一聲令下,氹仔馬上結集了一群士兵,由於海盜規模可能有四、五百人,所以葡方兵力也應有百多人以上。士兵們荷槍實彈,越過海域在荔枝碗上岸。海盜當然也早有準備,戰船及陸上人員已經劍拔弩張,隨時與葡兵展開決戰。雙方於路環村北面相遇,一瞬間槍炮齊發,硝煙四起。
兵家大忌之一為不熟知地勢,雖然葡兵已多次襲擊路環,但對路環地勢依然不太了解。俗話說:「猛虎不及地頭蟲。」即使葡兵裝備較為精良,但面對熟知當地地勢的海盜,葡兵初戰即處於劣勢,節節敗退,甚至連路環炮台也落入海盜手中。炮台原為葡兵控制路環村之用,但如今炮台竟成為海盜防衛的武器,炮火毫不留情地轟向他們。更諷刺的是,這是路環炮台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戰鬥中使用。當海盜們以為自己勝劵在握時,有船隻往路環靠岸,葡兵一見馬上大呼:「援軍來了!」士氣大增的葡兵馬上作出反擊,原先略佔上風的海盜面對氣勢如虹的葡兵,步步退守,最後林瓜四旗下海盜撤退。
路環樹密山高,加上不少海盜以此為家,因而繼續留在島上與葡兵展開游擊,可惜大局而定,無力回天。葡兵其後還有一支百多人的隊伍增援,以加強對殘餘勢力的清剿。當時路環島居民與海盜甚為緊密,幾乎很難分別誰是良民,誰是海盜,所以葡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連一些嫌疑居民也對其進行清剿。殺良民、毀民宅、奪民財,甚至一艘在九澳的民船也發炮將其擊沉,38人就此死於非命,因而戰鬥又名「路環慘案」……
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位於路環荔枝碗高地上。路環佔領後,葡兵皆駐守於此。 |
清剿行動一直至19日,對澳葡政府言而「佔七村、奪三島」的計畫真正結束,澳門邊界也已畫定;但對路環居民言而這是最黑暗、最迷茫和最慘痛的日子。俘虜的海盜有百多人被葡方交給中方處理,但還有一部份的海盜退至小橫琴以東山再起。由於橫琴為中方海域,兩廣總督袁樹勛要求薩鎮冰派海軍清剿。一群烏合之眾一聞大軍壓迫,馬上逃之夭夭,林瓜四一黨海盜自此消滅。
澳葡政府佔領路環,對於被害家屬表示作出賠償,但早已對居民做到不可磨滅的傷痕。早期政府對該區建立一些公共設施,路環村的傳統漁農作業、採蠔、產鹽和造船等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變化,主要原因可能為路氹兩島遠離澳門市區。直至20世紀60年代,澳葡政府興建路氹連貫公路,澳門、氹仔和路環三島自此徹底打通,路環村開始受到土地開發的影響,漁農作業、產鹽業和造船業步向式微,漁村環境面臨嚴重威脅。
近年路氹城的出現以及石排灣公屋的興建,標誌著路環將受到新一輪的「入侵」。當坐上25號巴士到達路環時,迎接的竟是興建中的石排灣公屋,沿途而下是工業村和豪宅的地盤,與荔枝碗的船廠群相鄰,而荔枝碗的盡頭正是路環村。筆者不禁自問:這處澳門最後的漁村景色還能持續多久?一年前從石排灣望向路氹城,今天景色早已不在…… |
參考資料:
- 鄭煒明(2007)。《氹仔路環歷史論集》。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
- 陳煒恆(2000)。《路環掌故》。澳門:臨時海島市政廰。
- Garrett, R. J. (2010). "The Defences of Macau: Forts, Ships and Weapons over 450 Year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