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路環:澳門最後的漁村風情(十四)

船人街棚屋,曾是路環主要的漁業區且多為魚欄,但現在不少的已經改建為住宅或餐廳。

(承上文)

        路環廣闊的海灣上,微風悄悄地牽著雙手漫步,海浪拍打岸邊為你演奏,藍天蔚海成為眼前的美景。在不遠的海灣盡頭,佈滿一群小棚屋,那裡是名為船人街。船人街,即「船人的街道」,為昔日漁民聚集的地方。不過路環村的漁業並非始於船人街,而是十月初五馬路海傍……
        一如前文所述路環村始於南面,漁民自然不例外,他們也聚居在計單奴街一帶的村屋。計單奴街附近有名為船舖街(Rua do Estaleiro)和船舖前地(Largo do Estaleiro)的地方,即當時漁船會停泊於十月初五馬路一帶。由於漁船雲集,以漁船和漁民為對象的店舖自然營運而生,包括為漁民修補和保養漁船的船舖。
颱風委員會辨公室,原是路環港務分局,主管路環一切海上事務。
今天在馬忌士前地附近,設有颱風委員會(Typhoon Committee)的辦公室,是一座葡式風格的小房,但它的歷史卻不為後人知。澳葡政府佔領路環後,為有效管理路環村的海上事務,建立了船政廳辦公室,地點坐落在十月初五馬路海傍。當時的船政廳同時接管港口警察,即後來的水警,以方便掌管和監管該區一切海上貿易及船隻活動。
直到20世紀60年代,船人街一帶才開始慢慢發展起來。前文曾提及路環村北面的海灣較深,特別是海角位置,適合船隻停泊。由於大型船隻的使用日漸普遍,船隻未能停靠在淺水的南面海灣,所以漁業發展的重心從十月初五馬路轉移至船人街,而澳葡政府也在海角位置建立今天所見的路環碼頭。
路環碼頭,約建於1960年代,有不少漁民在碼頭上貨,但今天只有船隻運送村民來往橫琴。
船人街區建築中最具突出的是棚屋,大約出現於「一二.三」事件後,相信為路環漁民與政府在事件中磋商後結果。棚屋建於海灣淺沙上,用大量木棚支撐屋子的地基,再用木材簡單地構成支架後,以鐵板和木板鋪成;若棚子出現損壞,只要更換新的即可,而附近船廠及木廠有很多廢木供他們使用。棚屋與村屋有不少相同之處,都是前舖後居,並設有庭院。
昔日漁民出海作業後,把漁船駛回路環深水區停靠,然後用舢板把裝滿魚獲的魚桶運至碼頭,工人把魚桶拉到碼頭前地後,再把魚獲賣給附近的魚欄。魚欄把海鮮售至村落和澳氹兩地,一些則會留作自製鹹魚,而曬鹹魚的程序會在路邊或棚屋的庭院上進行。另外,魚欄更會自製鹹魚、蠔油和蝦醬等,以增加銷售利潤。
遺留下來的棚屋,路環歷史的見證。
大型船隻的使用,漁民轉到香港等擁有深水港的地方下貨,或直接在公海交易,使路環漁業及漁港地位大受影響;加上行業已無人承繼,路環船人街曾經的興旺的漁業隨漁船的離去而消失。寂靜的碼頭僅作為運送村民到橫琴的渡口,而棚屋在海浪和時間的洗刷中保留下來,但餘下軀體卻凋零下來。
         老人從殘舊的棚屋中出來,望著平靜的海面。夕陽西下,懷念的眼神流露出來,船人街的舊景早已永不回來……




參考資料:
  • Wojtowicz, J. & Haigh, D.(1990)。《路環村讀本》。澳門:澳門文化學會。
  • 許日銓(2011年9月)。《路環漁港的興起與衰落》。《海島迴瀾(第三期)》。澳門:民政總署氹歷史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濠江風雲——黑幫秘聞錄

        「有錢賺的地方,必定會有衝突,問題是下位對手是另一個堂口的老大,還是您的伙伴,又或是您的兄弟而已。」這是電影《濠江風雲》中黑幫老大尹志巨的「名言」,也是回歸前澳門江湖的最佳寫照,幫派鬥爭進入白熱化,火拼時常發生,使澳門人心惶惶。然而早在「十四K」和「水房」出現前,澳門黑幫已經存在兩個世紀,到底誰是本地黑幫始祖呢?這種社會的陰暗面,大家從來都抱有好奇,但一直看不清的層層迷霧,讓我們斗膽,捕風捉影地為大家揭開其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