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冪下的福隆新街,曾為著名的煙花之地。 |
福隆新街(Rua da Felicidade),葡文意思為「快樂之街」,的確該區曾經是紙醉金迷、夜夜笙歌的地方。紅瓦青磚內,富豪和名門皆流連忘返、風花雪月,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福隆新街的魅力,直到今天依然吸引部份遊人前來觀賞。娼妓業的興盛往往是在地區的衰落之時,而福隆新街的歷史也先追溯到鴉片戰爭後的時期。
福隆新街位於內港北灣地區,原來屬於宏隆坊,最初有一個由猶太人經營的茶行,名為「庇厘喇洋行」,茶行的面積非常廣闊。在19世紀中葉,中國在鴉片戰爭中(Opium War)戰敗後所簽署的《南京條約》(“Nanking Treaty”),對澳門百多年的貿易港地位構成致命的威脅,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當時,大量外國商人轉移至鄰埠香港經營,而庇厘喇洋行也因而宣告結業。頓時區內人去樓空、荒地殘舊,又無人願意在該地發展,所以該區曾經有「籮底橙」之稱。不過,鴉片戰爭對中國所引發的另一重波動,卻把澳門從垂死邊緣拯救回來。太平天國之亂的爆發,使大量內地居民紛紛來到澳門避難,當中包括家財萬貫的富豪,也有身無分文的貧戶。
福隆新街位於內港北灣地區,原來屬於宏隆坊,最初有一個由猶太人經營的茶行,名為「庇厘喇洋行」,茶行的面積非常廣闊。在19世紀中葉,中國在鴉片戰爭中(Opium War)戰敗後所簽署的《南京條約》(“Nanking Treaty”),對澳門百多年的貿易港地位構成致命的威脅,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當時,大量外國商人轉移至鄰埠香港經營,而庇厘喇洋行也因而宣告結業。頓時區內人去樓空、荒地殘舊,又無人願意在該地發展,所以該區曾經有「籮底橙」之稱。不過,鴉片戰爭對中國所引發的另一重波動,卻把澳門從垂死邊緣拯救回來。太平天國之亂的爆發,使大量內地居民紛紛來到澳門避難,當中包括家財萬貫的富豪,也有身無分文的貧戶。
澳葡政府統治下,商業活動較內地自由,不少富商甚至窮人也嘗試在澳門創一番事業,而福隆新街區的發展由富商父子王祿和王棣主持。王祿為福建泉州晉江人,先祖曾官至朝議大夫(官階屬從四品),後隱居澳門。王祿為人樂善好施,不但出錢重修三大古刹,也創辦鏡湖醫院。
1889年的福隆新街區主要街道(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 |
1866年(同治五年),王祿和王棣父子以「紹昌堂」的名義開闢這個蘿底橙,先購入洋行遺址,再以資金分為十股把附近的桔仔圍(Beco do Matapau)的舊屋一併收購,又填築海傍,合併為一大片土地,然後建設街道和店舖。建設後的福隆新街區,有包括福隆新街、福榮里(Beco da Felicidade)、福隆圍(Pátio da Felicidade)、福隆新巷(Travessa da Felicidade)和清平巷(Travessa do Auto Novo)、夜呣里(Beco do Gamboa)、填地圍(Pátio do Aterro)、新市巷(Travessa do Bazar Novo)、蓬萊新街(Rua do Bocage)、柴船尾街(Rua da Barca da Lenha)、爐石塘巷(Travessa do Mastro)和紅窗門街(Rua da Alfândega)等十多條街道,共160多間大小商舖。
可惜,澳門商業環境非常冷淡,店舖大多還是處於空閒狀態,租用情況並不理想,所以很多股東決定放棄這個「蘿底橙」。重本投資,卻一無所獲,王祿和王棣只好獨力承擔所有物業,而紹成堂也改名為「集成堂」。當王氏父子為這個失敗的生意感到煩惱時,有人特意上門並送上大禮,「籮底橙」能否擺脫命運就看這次……(續下文)
參考資料:
- 王文達(1999)。《澳門掌故》。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教育》出版社。
- 李鵬翥(2001)。《澳門古今》。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 林發欽(2004)。《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
- 吳志良、金國平與湯開建(2008)。《澳門史新篇(第一册)》。澳門:澳門基金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