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

澳門.街的秘密

        老一輩的人經常形容,澳門就是「澳門街」,相比起「廣州城」和「香港地」,昔日的澳門有如一條街道的小地方。雖然現在很少人再這樣稱呼澳門,但澳門的街道又確實是與別不同。藍白瓷磚街牌、葡式碎石路、古靈精怪的街名,這些都是澳門街道的一大特色。今次,我們不妨用另類角度遊走街道,為大家一起揭開澳門街的秘密!

大三巴下:誰的世遺?誰的歷史城區?——廿一世紀變幻中的澳門歷史城區(二)

        每次經過議事亭前地時,路上從不會感到孤單,無數旅人與你一起同行,向共同的目的地進發。兩旁有數不清的店舖,不管是週一或週日、年頭或年尾,這區全年保證和年宵墟市一樣「墟冚」。來到大三巴腳,見到的是遊客們拍照留念,到處一遊後,便迅速離開……這就是每天發生在大三巴下的事情。總覺得在「澳門歷史城區」,跟在威記的大運河購物中心一樣,在被歷史、西式建築美化包裝的購物街中行走。到底這裡是為旅客而設的「歷史」購物街,還是屬於居民們的文化遺產?

當山不高,水不在時——廿一世紀變幻中的澳門歷史城區(一)

畢士達所繪的十九世紀澳門南灣風光(圖片來源:《十九世紀澳門歷史繪畫》)         上星期有朋友來澳門,要我充當導遊,於是帶他們參觀歷史城區,順路登上西望洋山。來到山頂時,一覽半島全景。在外地人眼中,澳門新城在舊區之外發展,城市能得到新的發展,而古跡文物亦得以保留,讓新舊能共存在城市中,有人甚至認為是非常聰明的做法。         但情況確實如此理想嗎?當山不高,水不在時,澳門歷史城區的靈魂還在嗎?

舊大賽車看台:那些年,澳門大賽車的集體回憶

1960年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賽車看台。二十一年前,賽車的起點設在賽車看台前。 (圖片來源:"Colour and Noise: 40 Years of the Macau Grand Prix")         每年十一月,世界各地的頂尖車手都會雲集澳門,在東望洋賽道上一較高下。六十一年來,由最初的賽車愛好者的較量,到今天的國際級賽事,這項活動一直在發展和成長,而起點和終點上的地標——格蘭披治賽車大樓與大看台,則見證這項國際盛事的演變。現時,大家所見的大賽車的起點和終點位於水塘南面,也就是格蘭披治賽車大樓與大看台,但大賽車最初的起點並非在這裡。         那麼最初的起點又會在甚麼位置呢?今天在文華東方彎(Mandarin Oriental Bend)附近,大家還會看到一座白色、看似控制塔的建築,那就是昔日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起點所在。

十一國慶.牌樓風光

        近日經過塔石廣場時,大家會發現在中央圖書館旁邊搭建了一座牌樓。很多八十、九十後未必知道這座牌樓是甚麼,但對老一輩來說,那是昔日的集體回憶。在七十年代之前,每逢國慶節,澳門幾條大街都搭建國慶牌樓,張燈結綵,以示慶祝。今次,我們將為大家介紹極具特色的牌樓文化,了解這段過去的回憶。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望廈聖方濟各堂及嘉諾撒修院:百年修院的前世與來生

        平日在俾利喇街行走時,街上看到是車水馬龍的馬路,以及密集的高樓大廈,它是一條典型的城市街道。不過,在這條單調的街道上,卻存在著一座不一樣的建築物,那就是望廈聖方濟各堂及嘉諾撒修院。然而,修院地段將會改建為聖心中學幼稚園,而部份建築會被拆卸。百年修院的命運引來社會大眾的討論……

從深海到餐枱——現代澳門漁港的故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即使澳門變成怎樣繁華的國際城市,相信大家也忘記不了「澳門以前是一條小漁村」的過去。澳門開港五百年,捕魚業一直以來都是經濟的基石,無論是哪個時代,餐桌上總少不了一味海鮮。然而,當澳門成為聞名世界的旅遊城市之際,還有多少人能品嘗到本地新鮮的海鮮?         每種食物背後都蘊含一段歷史、一個故事,要品嚐食物真正的味道,必先了解它細味背後的故事。所以,今次讓我們從碼頭出發,一起尋找現代漁港的故事。

歐戰紀念館:尋找澳門的一戰記憶

位於加思欄花園上的「歐戰紀念館」,是紀念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葡兵的紀念物。         在寧靜的加思欄花園上有一座圓柱形建築物,看似堡壘中的小塔樓,屹立在花圃草木間。粉紅的色調在綠意油油的花園中格外顯眼,使它成為這裡的地標。步近塔樓的大門,看到旁邊寫著「大戰將士花園1914 – 1918」(Jardim dos Combatentes da Grande Guerra 1914 – 1918)的葡語。眾所周知,100年前,六個塞爾維亞的青年刺殺奧匈帝國的王儲,結果引發長達四年的第一次世界戰爭。這座名為「歐戰紀念館」的小塔樓,正是紀念這場大戰中英勇的葡國戰士,也因此加思欄花園也有「大戰將士花園」的別稱。

流光黛影——月份牌美人

        掛在牆上的月份牌僅有一年壽命,提醒人們日月更至,預告寒暑交替。然而,月份牌並非預言書,無法預視將來,但褪色發黃的月份牌描繪民國時代的潮流。從傳統保守的古裝少女,到嬌艷性感的摩登女郎,月份牌上的美女,既有大家閨秀的貴氣,也有小家碧玉的俏麗,讓人賞心悅目而又回味無窮。月份美女,細說花樣年華,民國女子之美,卻是如此難忘。

基記麥芽糖:那些年,一份懷舊的味道

位於鏡湖馬路的麥師傅甜品,店外擺放著「基記」的手推車。         每次經過鏡湖馬路時,總是急急地路過,很少會留意那些店舖,直到近日才注意街上的一家甜品店。坦白地說,這不過是一家普通的甜品店,不要說留下甚麼回憶。然而,平凡中卻帶點不平凡,在簡樸的店舖外擺放著一部細小的手推車,但已經很少人記起它難忘的影子。它就是「基記」麥芽糖。

濠江.蠔情——百年澳門蠔油業滋味

「日日食盡珍饈與百味,蠔油時時刻刻幫到您…… 餐餐添啲蠔油陪伴您,色香味美。」         不論是白烚青菜,還是鮑參翅肚,只要配上鮮美的蠔油,都可變成珍饈百味,這就是蠔油的神奇魔力。今時今日,大家可以隨時在超市買到一支蠔油,開飯時餐餐陪著您。不過,半世紀之前蠔油可是高價醬料,並非處處可以買到。         澳門曾經以盛產生蠔而聞名,所以才會被稱為「濠江」(原為「蠔江」),而本地出產的蠔油更是名揚國際!今期我們將會帶大家見證當年澳門蠔油業的光輝歲月,尋找那份陳年舊味!

聖安多尼堂聖像出遊:「澳門隊長」年度出巡(下)

1960年代的聖安多尼堂聖像出巡遊。(圖片來源:Macau Antigo) (承上文)         每年六月第二個主日,澳門聖安多尼堂都會舉行感恩祭和聖像出遊儀式,來紀念天主教聖人聖安多尼,吸引不少教友和市民參與巡遊。事實上在回歸之前,澳門保安部隊也會參與聖像出遊儀式,因為聖安多尼是澳門的「防衛隊長」(Capitão da Cidade),堅守著保護「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的使命。

聖安多尼堂聖像出遊:「澳門隊長」年度出巡(上)

2012年的聖安多尼堂聖像出遊,雖然儀式規模不大,但卻別具文化意義。         每年六月,位於白鴿巢公園旁的聖安多尼堂(St. Anthony’s Church)都會舉行聖像出遊儀式,以紀念教堂主保帕多瓦的聖安多尼(Anthony of Padua)。儘管儀式的規模並不大,而且世界各地也有聖安多尼堂聖像巡遊,但本地的儀式卻蘊含獨特的意義,依然是澳門一件宗教盛事。

古地圖的故事——澳門,中國的唯一座標

        在國外跟當地人聊天時會介紹澳門時,很多人的反應是「澳門在哪兒?」,然後要補一句「在香港附近」或「位於中國」,對方才會恍然大悟。今天,澳門在大家眼中不過是一座城市,而在地圖上更是微不足道的地方。然而,在三、四百年前的地圖上,澳門代表著龐大的中國,而不少現今的名城,包括香港和新加坡,當時還未出現在地圖上。今次我們從科技大學圖書館精選一系列歷史地圖,跟各位重溫這些西方地圖,看看古時西方人眼中的澳門。

澳門人,還餘下甚麼?

「五.二五遊行」當天,數千人聚集塔石廣場,無懼烈日上街遊行。         怒火街頭的五月天,「五.二五」二萬人齊上街遊行,「五.二七」七千人包圍立法會,最後政府收回引起滿城風雨的「離補」法案。面對這次戲劇性的發展,大家認為這是「光輝五月」,向來「政治冷感」的澳門人終於覺醒起來。然而,從另一角度思考,如此離譜的法案,如此漠視民意, 若果公民還不站起來發聲,哪麼澳門人是否淪落至連「底線」也喪失了?澳門人到底還餘下甚麼?

澳門土生土語:瀕危的土生葡人之根

第25屆澳門藝術街上演的土生土語話劇《冇瓦遮頭》,希望透過話劇讓土生土語從瀕危中挽救。 (圖片來源:Macaukey.com)         在2012年,澳門政府把「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Macanese Gastronomy)及「土生土語話劇」(Macanese Theatre)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來更立法加以保護,希望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然而,土生葡人的重要語言——「土生土語」(Patuá,又稱「土生葡語」),卻面臨著瀕危的情況。

澳門.填出來的版圖與命脈

        翻開歷史影集時,看到那些古老的圖片,腦海裡總會不禁驚歎:「以前原來是這樣的。」滄海桑田,變化萬千。自十九世紀中葉起,澳門的填海工程便不斷展開,海岸線也隨之不斷向外伸展,今天大家所知的康莊大道,竟然是昔日波光鏡影的海岸!今期我們帶大家坐著時光機回到過去,尋覓昔日澳門的海岸線。

澳門街牌的故事:街牌百年演變史(下)

1940年代士多紐拜斯大馬路的街牌,為澳門第二代水泥街牌。 (承上文)         在二十世紀初期,第一代街牌被新款的街牌所取代,這批新款街牌設計為現今街牌的雛型。有別於以石塊製造,第二代街牌是一塊由水泥製成的長方形街牌,而且添上了街道的中文名字。街牌的中葡文字各佔一半,上為葡語,下為中文,與今天的模樣相當接近,除了中文名字是從右至左閱讀。從第二代街牌設計,可見政府也考慮到漢語的普及性,但這款街牌在1960年代被取替,而新款街牌正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瓷磚街牌。

澳門街牌的故事:街牌百年演變史(上)

高士德大馬路上的兩座街牌,左面的是1905年的古老街牌,而右面是現代街牌。         澳門雖然被人稱為「澳門街」,但這片地方由千百條街巷所組成,幾乎走數步便會遇上一道街道名牌,它們可算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葡式瓷磚的設計,不僅富有藝術情調,也蘊藏本地的歷史文化,相當具有特色。不過,大家今天所見的街牌經過多次演變,與一個世紀前的街牌大為不同。

光影濠江——電影銀幕上的澳門

        每次看電影或電視劇時,當見到畫面中出現澳門風物,總會因為那份熟悉和親切而感到興奮。因為這裡的獨特景色,不論是港產片,抑或外國電影,製片人也喜歡以澳門作為取景場地。自上世紀三十年代,澳門已經成為導演的靈感國度,並登上了國際電影的舞台。一些家傳戶曉的電影,好像《奪寶奇兵》、《鐵金剛》系列等,已經在澳門取景!所以今期我們帶大家走進電影,尋找銀幕上的澳門!

內港古北灣:澳門最古老的貿易港口(下)

二十世紀初的內港碼頭(圖片來源:《文化雜誌(第三十六期)》) (承上文)         自開埠以來,北灣一直是澳門重要的貿易港口,但由於西江河水把大量淤泥沖來,使內港的海岸不斷向外延伸,同時降低港口的水深,大大影響港口的運作。雪上加霜的是,香港開埠後使澳門作為商港的地位一落千丈,一時間人去樓空,經濟陷入蕭條中。

內港古北灣:澳門最古老的貿易港口(中)

位於沙梨頭高地上的聖安多尼堂,是澳門三大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承上文)         1557年,葡萄牙以「租客」的身份進駐澳門,標誌著澳門正式開埠。最初,他們用茅草竹樹搭建最早的建築物,房屋依山而建,而山崗上的土地則留給教士們。在1558年起,耶穌會(Jesuits)神父開始建造教堂,教堂都設在葡人最早的聚居點上,而聖安多尼堂(St Anthony’s Church)修建在北灣高地上。它不僅是北灣上最古老的地標,更見證中國傳教事業的開始。隨著教士們陸續到來,他們於是在聖安多尼堂附近建立簡陋的耶穌會會院,作為最早的傳教基地,而這正是後來遠東第一所大學——聖保祿神學院(St. Paul's College of Macau)的前身。

內港古北灣:澳門最古老的貿易港口(上)

1582年澳門地圖 (圖片來源:《澳門500年: 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四百年前,葡萄牙人經歷千辛萬苦,在中國海岸流浪多年,終於允許入居澳門。然而,從漁村到商埠,葡萄牙人在建城時需要周詳的考慮。儘管澳門三面環海,但能作為港口(Port)的港灣(Harbour)並不多,加上地理環境因素,最後他們選擇在「北灣」設立最早的港口。北灣不僅是澳門海上貿易最古老的港口,也決定澳門城區往後四百年的城市發展。

唐家花園遺址:媲美娛園的一代名園

唐家花園的大屋位於普濟禪院斜對面,但建築早已被拆卸。         澳門是一座極具歷史風韻的小城,在街上不難發現很多歷史建築,一些被完好保留,但更多是殘破不堪。即使前世多麼燦爛,但今生也難逃被拆的命運,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而唐家花園遺址正是其中一個例子。唐家花園曾經與盧廉若花園、張園合稱「澳門三大名園」,但隨著城市的發展,花園被荒廢、被破壞,現在更淪為一座停車場……

西望洋下

十八世紀的澳門內港景象 (圖片來源:《澳門五百年: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在鄭家大屋內有一幅對聯,曰:「前迎鏡海,後枕蓮峰。」對於參觀鄭家大屋的遊客而言,這幅對聯難免讓人疑惑,環繞大宅只見高樓大廈,而不見大海山峰。當年身心俱疲的鄭觀應離開上海,隱居在澳門的大宅,他登上大宅樓閣時,雄踞西望洋山,內港盡收眼底,碼頭行列,船艇常川。東西兩望洋,南北成二灣,多少濠江過客曾被此景所感受,而澳門的故事也始於西望洋山下。

濠江風雲——黑幫秘聞錄

        「有錢賺的地方,必定會有衝突,問題是下位對手是另一個堂口的老大,還是您的伙伴,又或是您的兄弟而已。」這是電影《濠江風雲》中黑幫老大尹志巨的「名言」,也是回歸前澳門江湖的最佳寫照,幫派鬥爭進入白熱化,火拼時常發生,使澳門人心惶惶。然而早在「十四K」和「水房」出現前,澳門黑幫已經存在兩個世紀,到底誰是本地黑幫始祖呢?這種社會的陰暗面,大家從來都抱有好奇,但一直看不清的層層迷霧,讓我們斗膽,捕風捉影地為大家揭開其面紗!

愛都酒店遺址與新花園游泳池:第三代賭王立足之地(下)

1970年代的愛都酒店(圖片來源:Macau Antigo) (承上文)         新花園游泳池交由澳娛公司接手後,他們把原來的溜冰場拆卸,並改建成新花園娛樂場及兒童樂園。「新花園兒童樂園」在1962年10月10日開設,耗資十億來興建,樂園內的設施都是電動化,包括太空火箭,電視快車,機動車頭、非洲大象、埃及駱駝、電動快艇、空中飛鳥、交通警車、滾球比賽和電槍打獵等,而樂園也附設動物園,遊客可以觀賞獅子、老虎、斑豹、猴子和各種珍禽。

愛都酒店遺址與新花園游泳池:第三代賭王立足之地(中)

1960年代初的新花園游泳池,當時愛都酒店和娛樂場尚未興建。 (圖片來源:"Album Macau: People, Places and Experiences) (承上文)         對澳門賭業而言,1961年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年份:葡國政府接納澳門總督馬濟時(Jaime Silvério Marques)的建議,把澳門定位為「恆久性的博彩區」。當時,泰興娛樂總公司手上持有的博彩專營權即將到期,馬濟時認為這是難得的機會,決定對賭業展開一次革新,大力推動旅遊娛樂發展。

愛都酒店遺址與新花園游泳池:第三代賭王立足之地(上)

愛都酒店遺址位於士多紐拜斯大馬路旁,曾經是澳門一家酒店及娛樂場。         自澳門開賭以來,賭權曾經過多次易手,在歷代「賭王」中,以現今賭王何鴻燊稱霸時間最久。他的葡京酒店(Hotel Lisboa)繼續以旗艦店的身份,見證澳門賭業的繁榮興旺。然而,何家賭業王國的起點並非在葡京酒店,而是位於塔石廣場附近、已經被荒廢的愛都酒店(Hotel Estoril)。即使酒店被荒廢,但與它同為一體的新花園游泳池依然是市民喜愛的活動場所。很難想像,葡國風情的廣場與市民活動的地點,竟然也滲透著博彩業的痕跡,成為澳門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宅木」:實木家居新主義

步進「宅木」內,一檯一櫈充滿大自然的氣息,彷彿置身隱世森林中。         小隱隱於市,大隱隱於山。「宅木」(Zawood)就是這樣的一家店舖,隱藏於美副將馬路的橫街窄巷之中,步進店舖內,一檯一櫈都充滿著大自然的氣息,讓人彷彿置身於隱世的森林之中。同時,「宅木」選擇讓陳舊的老木重生,塑造成一件件充滿生命的傢俱,把這份大自然的味道帶到鬧市的家居,令每個家都化為綠色小樂園。

波提切利之《維納斯》:愛情創造美麗,成就不朽藝術

波提切利最享譽盛名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         「青春是多麼美麗啊,         但是,留不住這逝水年華!         得歡樂時且歡樂吧,         誰知道明天有沒有這閑暇。」         「華麗者」羅倫佐(Lorenzo de' Medici)在欣賞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時,也對眼前的畫作驚歎不已,更特意留下一首歌。畫中的女神維納斯(Venus)彷彿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般,亭亭玉立地站在貝殼上。她在風神的庇護下緩緩地飄到岸上;而春之花神也前來迎接,並為維納斯披上華麗的披肩。在藍天與蔚海的映襯下,女神綽約多姿的身影,實在讓人羨慕無與倫比的美麗,同時也令人感到青春易逝、韻華難存的慨嘆。

賭神是怎樣鍊成的?(下)——百年濠江賭博趣聞

        時隔二十年,由發哥主演的賭神系列電影──「澳門風雲」將於新春上演!回想起電影「賭神」中,發哥一頭髪臘,配合大家發夢都記得的主題音樂,威風凜凜地出場,加上一句「曬你冷!」,型到非人類語言可以形容!不過,到底現實中有沒有出現這樣的「賭神」呢?歷史上的賭神又是否逢賭必贏?         承接上期故事,今次我們不僅介紹昔日中式賭法,還會為大家揭開澳門賭神的傳奇,看看他們長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