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582年澳門地圖
(圖片來源:《澳門500年:
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
雖然「北灣」地名曾多次在文獻和古詩中提及,但它的確實位置依然是有待考究。據《澳門掌故》記載,昔日北灣由媽閣下環起,經過司打口(Praça de Ponte e Horta)、白眼塘(Bairro da Caldeira)和爐石塘(Baía do Mastro),直到沙欄仔的八角亭碼頭,該海灣的堤岸呈半環形。至於西方文獻中,葡萄牙人則稱北灣所在的海港為Praia Pequena(意思為「小沙灘」),而位置是從關部行台至大碼頭稅館,也就是今天的關前正街(Rua dos Ervanarios)至大碼頭街(Rua do Teatro)一帶。昔日外國商船進入澳門北灣時,他們必先由十字門轉入媽閣,然後向東面北行才到達港口。
不過,澳門除了北灣之外,還有南灣(Praia Grande)、西灣等海灣,但為何葡萄牙人偏偏選擇把地方較小的北灣作為商港呢?雖然南灣適合泊船,而且地方較廣闊,漁船商舶也會在這裡停泊,但南灣並非一處良好的避風港。眾所周知,澳門每年都受到颱風吹襲,而颱風是從東方或南方的海面來襲,若船隻停泊在南灣,必定會對船隻打到岸上,造成嚴重的破壞。相反,北灣受澳門丘陵地勢,以及灣仔的山丘保護,降低了風災造成的破壞;加上該區靠近華人村落,而且有沙欄仔河提供淡水,因此葡萄牙人選擇以北灣作為建城開港的核心。
![]() |
《澳門紀略》的澳門正面圖。古北灣的位置在關部行台前的海灣,即今天關前正街至大碼頭街一帶。 (圖片來源:《澳門紀略》) |
![]() |
1769年《英國制澳門海港航圖》,圖中黃框的地方是昔日北灣的位置。 (圖片來源:《澳門500年: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金國平(2000年)。《中葡關係史地考證》。澳門:澳門基金會。
- 王文達(1999年)。《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
- 嚴忠明(2006年)。《一個海風吹來的城市:早期澳門城市發展史研究》。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