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士德大馬路上的兩座街牌,左面的是1905年的古老街牌,而右面是現代街牌。 |
澳門雖然被人稱為「澳門街」,但這片地方由千百條街巷所組成,幾乎走數步便會遇上一道街道名牌,它們可算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葡式瓷磚的設計,不僅富有藝術情調,也蘊藏本地的歷史文化,相當具有特色。不過,大家今天所見的街牌經過多次演變,與一個世紀前的街牌大為不同。
自澳門開埠以來,葡萄牙人在建城時,以「直街」(Rua da Direita)為主幹,形成最早的街道網,其後澳門街道一直沒有出現太大變化。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澳葡政府佔領半島以北的土地,同時也展開內港填海工程,築成大批全新街道,以及尚未被登記門牌的房屋。因此,政府在1866年11月15日成立統計司(Repartição de Estatisca de Macau),其首要工作是為澳門街道進行命名。
 |
澳門博物館內的1872年街牌,是澳門最古老的街牌。 |
這項工作歷經兩年,統計司認真地調查街道、房屋及人口後,並進行命名,終於在1869年7月26日把官方命名的街道刊登於《澳門及帝汶省憲報》(Boletim do Governo Província de Macau e Timor)上,共有540條。首批街道命名後,政府也開始著手設立街牌,以方便進行管理工作,澳門第一批街牌在1872年設立。
 |
1911年的民國大馬路街牌,相信是此街第一塊街牌。 |
現時,澳門博物館展出幾件古老的第一代街牌,包括拱形馬路(Estrada Do Arco)、東望洋斜巷(Rampas da Guia)、若憲馬路(Estrada do Visconde de S. Januário)及加思欄馬路(Estrada de S. Francisco)。這批街牌是一塊長方形石牌,以雲石製成。牌上只刻有街道的葡語名字,而石牌上的箭嘴則刻有它的設立年份。不過第一代街牌的設計,也隨時間而出現變化。在西灣的燒灰爐炮台下,同樣保留著民國大馬路(Avenida da República)最早的街牌,設立於街道開闢的1911年。這個街牌雖然刻有街名和年份,但箭嘴設計已經不再使用。
 |
高士德大馬路上另一座街道,但牌上的葡語名字已難以考究。 |
除了石牌街牌之外,當時還有一種設在路中心的街牌,形狀如一座大型正方石柱,柱上其中一面刻在葡語的街名。在高士德大馬路(Avenida de Horta e Costa)的街頭及街尾,依然保留一座石柱街牌。在紅街市附近的街牌,其中一面刻有街道名字,推斷立街道命名的1905年後;而另一座位於魯彌士主教幼稚園附近的石柱街牌,所刻著的文字已經難以考究,但卻留下作為時代的見證。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曾金蓮(2012年1月1日)。《地界之爭與城界擴張——澳門近代城市的開端(1864 - 1874)》,《澳門研究(第64期)》。澳門:澳門基金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