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澳門.街的秘密


        老一輩的人經常形容,澳門就是「澳門街」,相比起「廣州城」和「香港地」,昔日的澳門有如一條街道的小地方。雖然現在很少人再這樣稱呼澳門,但澳門的街道又確實是與別不同。藍白瓷磚街牌、葡式碎石路、古靈精怪的街名,這些都是澳門街道的一大特色。今次,我們不妨用另類角度遊走街道,為大家一起揭開澳門街的秘密!


秘密一:「澳門街」在哪?

        「澳門街」,雖然是形容澳門真細小,但澳門最初又確實只有一條街,究竟這條「澳門街」在哪裡?

        想解開這個謎,就要回到澳門開埠之初。話說,中國政府允許葡萄牙人在澳門定居通商後,他們就在一處名為「北灣」的地方聚居,漸漸形成一條大街,而這條古老街道,據說就是今天的營地大街。初時,中國政府在大街兩端建造「石閘門」和「紅窗門」,更在附近設立軍事營地,而葡國人就在這條「澳門街」居住和通商。

        隨著人口愈來愈多,澳門城區也漸漸地擴張,由北面的沙梨頭、大炮台,至南面的媽閣廟,都成為了澳門的範圍,但這並不代表澳門不再是「澳門街」。儘管地方擴大了,但城市依然由一條名為「直街」的主幹道連繫起來。

        這條直街有兩個起點,其中一端由水坑尾門出發,經白馬行到板樟堂前地;另一端由花王堂門(白鴿巢附近)起,經過大三巴街、賣草地轉入板樟堂前地。兩條街道在板樟堂前匯合後,穿議事亭前地進入龍嵩街、高樓街和「萬里長城」,最後到達媽閣廟。

        相傳,當年林則徐巡視澳門時,也是以這條路線遊覽了一次「澳門街」。大家也不妨跟著直街遊澳門,或許你會發現「澳門街」與「澳門歷史城區」之間的秘密!


秘密二:「百變」街道牌

        澳門街道名牌,向來遊客澳門街的一大特色。以葡式瓷磚畫為藍本設計的街牌,充滿著濃厚的葡萄牙色彩,而你也很難在其他地方找到如此迷人的「磚屬」街牌。但澳門最早的街牌又是怎樣的?

        現存澳門最古老的街牌,是十九世紀末的石塊街牌,由花崗石製造,上面刻有葡文街名和年份,分為石碑和石柱。在二十世紀初期,石塊街牌被水泥街牌所取代,這款街牌可算是現今街牌的雛型,中葡街名都刻在街牌上,設計也相當接近。

        至於今天所見的瓷磚街牌,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但當時的街牌上,葡文佔四分之三的面積,中文則佔四分之一。直到回歸後,街牌設計再次修改,中葡文街名各佔名牌面積的一半,中文在上,葡文在下。但今天還可以看到一些回歸前設計的街牌,主要集中在澳門歷史城區的街道上。


秘密三:碎石上的歷史路

        除了瓷磚街牌,「澳門街」另一大特色就是葡式碎石路,這種特別的路面鋪砌方式常見於葡國及其過去的殖民地上。眾所周知,議事亭前地是澳門最早鋪設碎石路的地方,但其實碎石路早已經存在,只是使用的石材為花崗岩,所以不以為奇。直到1993年,政府重金聘請葡國技師以黑白色的玄武岩及石灰岩,來鋪砌議事亭前地的路面,人們才視葡式碎石路為澳門街道的特色。

        不提不知,很多碎石路都是澳門古老的街道,好似澳門歷史城區沿途的街道,就是昔日的「直街」。南灣大馬路上的碎石路,則印上帆船、海洋動物等圖案,提醒大家這裡曾經是南灣海岸。原來,一條碎石路在講述了澳門街道的故事。


秘密四:街道的命名邏輯

        來到最後,講起「澳門街」又怎可以不提街道名稱!大家相信都聽過不少奇怪或是冗長的街名,覺得非常有趣。但到底澳門街道的命名是以甚麼邏輯呢?

        話說起來,澳門首次的街道命名在1847年進行,但首份《澳門街道名册》則在1878年出版,而街道名册會不定期出版。在各個時期,街道命名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早期的街名主要以地方和生活為主題,如大三巴街、賣草地街,但有時候會出現比較奇怪的街名,好像俊秀巷、戀愛巷等。隨著澳葡政府進行殖民統治,街道以葡國官員、澳門總督或歷史偉人來命名,如殷皇子大馬路、亞馬喇土腰及士多紐拜斯大馬路,而這批街名的特點就是又冗長又難唸。除了以葡國名人來命名,有時候也為紀念華人來命名,如盧九街和何連旺巷。

        早期澳門街名以葡文為主,中文街名多數是葡文的翻譯或譯音,但因為當時的翻譯質素一般,因而出現一些奇怪街名。高士德大馬路原名譯為「柯高馬路」,但「柯高」二字聽起來像「痾膏」,覺得不雅,所以後來才改名。而昔日的「近西街」也因為居民的反對聲,重新命名為「美麗街」。

        進入二十世紀,澳門從填海得到新的土地,開闢一些新的街道,而新街採用新的命名方式。在北區的街道主要以順序作命名,而新口岸和新填地的街名則以城市為主題。至於近年開闢新街道,則是該區的特色來命名,如東亞運體育館周邊的街道名稱與運動有關,而石排灣新區則以「和諧」和「樂居」為主題。

        長長歷史路,細說澳門街。從街牌到街名,由碎石路到「澳門街」,每條街道都蘊含它的故事、它的文化。


以地方來命名

        要命名一條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地方名下手,如教堂、廟宇、公共建築及其他地標等。大三巴街、媽閣街、西墳馬路和主教街等,都是以附近地標來命名,但有些街道的地標可能早已消失。以大關斜巷為例,不論是中文街名所指的「關部行台」,抑或葡文街名所述的「庇護聖母教堂」(唐人寺),兩座建築物早已被拆卸,只留下街名供人追念。


以人物來命名

        澳門很多街名都十分冗長和難唸,而當中大多數是葡國或澳門名人的名字,如殷皇子大馬路、皇子巷,三條街道都紀念恩里克王子,在這位王子領導下,葡萄牙人開始探索大海,也揭開地理大發現時代。另外,澳門總督和主教也是常見的街名,如亞馬喇前地、巴波沙大馬路、高士德大馬路、鮑公馬路等。除了以葡國名人來命名,一些街名也紀念華人,如盧九街和何連旺巷,表揚他們生前的貢獻。


以城市來命名

        的確,澳門就是「澳門街」,但「廣州」在澳門也只是一條街,那就是廣州街。在澳門新口岸一帶,有不少以中國城市來命名的街道,包括佛山街、北京街、上海街等。但當然,命名無國界,你還可以在新填地區找到長崎街、果亞街、羅馬街、倫敦街、巴黎街、馬德里街、仙德麗街、科英布拉街等等。基本上,在「澳門街」你已經能漫遊世界各地大城市。


以紀念日來命名

        在澳門街名中不乏以紀念日來命名的,其中最有名氣的相信是十月初五日街。街道原本名為「泗𠵼街」,但為了紀念1910年10月5日革命,政府把街名改為十月初五日街。另外,澳門還有勞動節大馬路、十月一日前地、城市日大馬路等,這些日字都是本地節慶假期,如城市日就是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紀念當年「葡荷澳門之役」的勝利,但節日在回歸後被取消。


(本文刊登於《梳打雜誌(第68期)》2014年12月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