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八世紀的澳門內港景象 (圖片來源:《澳門五百年: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
在鄭家大屋內有一幅對聯,曰:「前迎鏡海,後枕蓮峰。」對於參觀鄭家大屋的遊客而言,這幅對聯難免讓人疑惑,環繞大宅只見高樓大廈,而不見大海山峰。當年身心俱疲的鄭觀應離開上海,隱居在澳門的大宅,他登上大宅樓閣時,雄踞西望洋山,內港盡收眼底,碼頭行列,船艇常川。東西兩望洋,南北成二灣,多少濠江過客曾被此景所感受,而澳門的故事也始於西望洋山下。
遙想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遠赴東方,經過好望角、馬六甲,終於駛入十字門。漁船商舶的海灣、疏落的村屋、神聖的廟宇,以及山青海藍,都濃縮在葡人手上小小的望遠鏡裡。他們踏上遠東的土地,沿山而居,登峰望海,與早已駐足的華人共處。他們站在同一片土地,喝著同一口井水,視同一處地方為家,在西望洋山形成最早的澳門歷史城區。
 |
西方人最早在中國土地上接觸的建築,正是媽閣廟。(圖片來源:澳門藝術博物館) |
從西望洋教堂至媽閣廟,華洋共處的奇景在澳門無處不在。媽祖在十字門前守護漁艇,接受漁民商人的供奉,而葡萄牙人則把山上的美景獻給聖母,建造教堂。兩位女神同處西望洋山,遙相呼應,盼望凱旋船員的回歸。如果獅子山是香港人不屈不撓的象徵,那麼西望洋山則把我們與大海連繫,展示華洋共處、和睦相融的獨特面貌。四個多世紀的日積月累,形成的獨特環境及文化遺產,實在是「聖名之城」的珍貴寶物。
 |
鏡海蓮峰,難道已經化為古籍中的筆墨,還是故城的回憶? |
物換星移,四百年來的精華在時間長河中流逝,曾經與我們那麼近的大海,現在卻漸漸離開我們。望海聖母如今所見,只是一座座巴別塔及一棵棵搖錢樹,昔日紅霞變幻的西望洋日落,已經是永不回來的風景。倘若媽祖再次顯靈,她會驚訝一問,為何廟前的清新海風變成污煙漳氣,而往時漁民信眾卻被旅客所取代,那時的鏡海蓮峰,難道已經化為古籍中的筆墨,還是故城的回憶?
(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