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uMamItK1_wMae8-D2lc9TZJFNL0bVjqB1qrgFXxNTX1nRTGFgnmpXUfORECHZ_W4bzs1OiQKr7ko9jwC8CgQWozyaya5NJ6ULofsLsVHbOybP_zukzyBVOii43R4ETmwmEuQbcxjqDWDO/s1600/Fig+1.jpg) |
1960年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賽車看台。二十一年前,賽車的起點設在賽車看台前。 (圖片來源:"Colour and Noise: 40 Years of the Macau Grand Prix") |
每年十一月,世界各地的頂尖車手都會雲集澳門,在東望洋賽道上一較高下。六十一年來,由最初的賽車愛好者的較量,到今天的國際級賽事,這項活動一直在發展和成長,而起點和終點上的地標——格蘭披治賽車大樓與大看台,則見證這項國際盛事的演變。現時,大家所見的大賽車的起點和終點位於水塘南面,也就是格蘭披治賽車大樓與大看台,但大賽車最初的起點並非在這裡。
那麼最初的起點又會在甚麼位置呢?今天在文華東方彎(Mandarin Oriental Bend)附近,大家還會看到一座白色、看似控制塔的建築,那就是昔日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起點所在。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I-uVbPTvioguPZtpEmZdgb6mYW6_e6k2tfg37QWpa5cVEIeVV-xoNyF9x9Kpg0aPyD7H9kDlNIlYg0hetT4FcA5qaqCDQtbqsy9zpgS_amSc5jUdOktl84ja-6hNSBckwew9mpPrFRG7j/s1600/Fig+2.jpg) |
第二屆澳門大賽車時的起點,當時的看台、指揮站等設施依然是十材臨時搭建。 (圖片來源:"Colour and Noise: 40 Years of the Macau Grand Prix") |
1954年,第一屆格蘭披治大賽車在澳門上演時,由於僅用上數月時間來籌備,所以大會在遊艇彎(Yacht Club Bend,即文華東方彎)的起點上,只有用木材臨時搭建簡陋的看台、指揮站和維修站,作為賽事的指揮和後勤之用。直到第二屆大賽車時,比賽設施依然是臨時以竹木建造。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9QPIM9A_jbP7B3i8Rx5OBEMiXTtZ0dmBM-FFHDV-XSyAxzoJF3DQjxUGNRIxKAqMcZlWQGAfVgpvquQSKE1SJcnehiokkpfzC2inX8F0HVTiSABnOwjbgj93rCUXivcdcSedQZ3K-yUDq/s1600/Fig+3.jpg) |
賽車看台除了有觀眾席之外,也設有維修站,但1987年大賽車在風雨中舉行時,工作人員只好在雨中工作。 (圖片來源:"Colour and Noise: 40 Years of the Macau Grand Prix") |
隨著大賽事的名氣增加,開始成為本地重要的盛事,若果設備繼續這麼落後,會有損遊客對澳門的形象,政府於是在來屆送上「大禮」,在起點上建造一座能夠容納300多人,以及擁有十個維修站的永久看台,並在第三屆格蘭披治大賽車(即1956年)時啟用。這座大看台,也就是今天大家口中的「舊看台」,成為澳門大賽車的地標建築。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_VtxwXMgJ-271FkWsySSf3cg3oVA8NPi-RMrIr9Ab_88Fknb1UADJ_5FEk6AbqLO7PCrMsE06BYn9GZCznZWMTjCQL1sXjLnpIYaEnXjfVYgncPzp5VdBRz3FtVt92zaaRd-wUNyTckgP/s1600/Fig+4.jpg) |
在1980年代,首座永久的賽事控制塔在大看台前建成。 (圖片來源:"Colour and Noise: 40 Years of the Macau Grand Prix") |
澳門大賽車的規劃不斷擴大,在六十年代起更受國際汽車聯會關注,愈來愈多國外的車手慕名前來挑戰東望洋賽道,賽事也開始走向國際,而政府也不斷改善和擴充賽車看台,來配合比賽和觀眾的需要。在落成後的第三年(1958年),大會在大看台附近加建五個新維修站,同時也設有永久的洗手間;在八十年代,首座賽事控制塔更在賽車看台的起點落成。順帶一提,除了賽車之外,賽車看台也在七十年代作為考車場,不少人在看台後面的停車場考試,包括電單車和私家車。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RUEDmbg8Nq5lGalB1mTLqmX8JQ53VNF9IgQgjsockAbOmBOidLA54y4ma3CnggjiixaB6xzG16JTmlHz-CuAbCWuWs5O8h4F8lk8LgrEk3LOfTgFRcAG19rhkrqZ6KNAf6QvEpZrKwO-8/s1600/Fig+5.jpg) |
1993年,格蘭披治賽車大樓落城,起點隨之搬遷,而舊賽車看台其後也拆卸,僅留下當時的賽事控制塔。 |
自舊賽車看台落成以來,近四十年歲月中,風雨不改地見證每屆賽事的上演、每位冠軍的誕生,更成為昔日澳門大賽車的集體回憶。然而,使用多年的舊看台已再也滿足不了賽事的需要。在九十年代初,澳門政府在外港客運碼頭新填的土地前面,建造全新的格蘭披治賽車大樓,並在1993年大賽車四十週年投入運作,而比賽的起點也遷到新大樓。至於舊賽車看台則在1994年被拆卸,唯一留下昔日的賽事控制塔作為舊起點的回憶。
(完)
參考資料:
- Newsome, P. (1993). "Colour and Noise: 40 Years of the Macau Grand Prix". Hong Kong: Studio Publications Limited.
- 陳子良(1998)。《澳門百業》,澳門:培正史地學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