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文)
特殊的歷史背景使澳門擁有濃厚的歷史及文化底蘊,而「澳門歷史城區」(Historic Centre of Macao)及其他眾多的文化遺產正是最佳的證明。文化遺產常被視為重要的文化資源,但如何把資源化為對社會長遠發展有利的財產(Property)。
特殊的歷史背景使澳門擁有濃厚的歷史及文化底蘊,而「澳門歷史城區」(Historic Centre of Macao)及其他眾多的文化遺產正是最佳的證明。文化遺產常被視為重要的文化資源,但如何把資源化為對社會長遠發展有利的財產(Property)。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歷史城區」的主要景點,其商品化程度可以從附近的商店看到。 |
不少本地及內地學者較為重視遺產在經濟上的價值,的確「商品化」(Commodification)是最直接的途徑。把遺產發展為旅遊景點,有助地方的旅遊業發展,讓當地的經濟錦上添花;而對一些缺乏資源的地區言而更是命脈。遺產自身又能自負盈虧,減少社會的負擔。
得到「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美譽的遺產,更能大大提高它與地方的知名度,為地方帶來商機。此外世界遺產像磁石般吸引大量遊客,帶來大量財富。以享負盛名的威尼斯(Venice)為例,在2009年已有20億人次來訪,成為地區的經濟命脈。不過大量遊客到訪,造成古城出現沉降現象,帶來沉重負擔。「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報為世界遺產後,政府有意讓文化旅遊成為旅遊元素,可惜效果真的是不敢恭維。
遺產的經濟價值往往被人過分強調,卻忽視了它們更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文化遺產不僅是文化的象徵,也是根源(Root)和身份(Identity)的載體。「若不以過去為榮,我們將失去未來;若毀滅我們的根源,我們將不能成長。」【註一】社會和根源的關係有如綠葉與地下莖(Rhizome)。當社會欣欣向榮地發展時,根源也不斷地壯大。然而社會總會衰落,眼前茂盛的景象灰飛煙滅,但根源依然存活,等待著社會新發展的來臨。
歷史告訴我們,忘記根源的民族是不可能存活。猶太人(Jews)是少數僅存的古老民族,自羅馬帝國攻陷耶路撒冷後,他們一直過著國破家亡、處處迫害的日子,但他們依然頑強地生存下來,與之同期的民族及其文化早已消失。維繫猶太人的不單是血脈,而是維繫身份和根源的猶太教(Judaism)。猶太教是猶太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遺產,成為猶太民族成功存活的關鍵所在。
耶路撒冷西牆,是猶太王國遺留下來的遺址,現在成為猶太人的聖地。(圖片來源:sam189) |
遺產作為團結民族和社區的力量,是根源和身份的「活生生」的標記。在戰火和災難中,人們的身份面臨威脅時,遺產哪怕是人們最後的堡壘。《義勇軍進行曲》中有一句歌詞:「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抗日戰爭是中國最嚴峻的外族入侵,萬里長城自古就是抵抗外族的象徵,所以長城成為歌中保家衛國的標誌。
這種說法或許跟「愛國主義」(Patriotism)和「民族主義」(Nationalism)頗為相似,的確遺產常是不少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教育基地。筆者並非崇拜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但認為忽視身份和忘記根源的人,不過是人群中的流氓罷了……
註釋:
- 【註一】 原文:“If we do not honor our past, we lose our future. If we destroy our roots, we cannot grow.”,來自佛登斯列.漢德瓦薩(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摘錄自:“History of Macau: A Student’s Manual”。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McKercher, B. & du Cros, H. (2002). "Cultural Tourism: The Participa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United States: The Haworth Press.
- Smith, G. S., Messenger, P. M. & Soderland, H. A. (2010). “Heritage Valu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United States: Left Coast Press, Inc.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