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路環:澳門最後的漁村風情(一)

澳門最後的海村風情——路環村
        近年澳門翻天覆地的變化,為這座小城增添了新色彩。還記起小時候老師常說,澳門過去是一條小漁村。昔日千帆飄揚、萬船聚港的景象已從內港消失,哪麼我們真的錯過了這種景色嗎?我們真的只能從舊照片或書本中,幻想虛構但曾經存在的過去嗎?


        對大多數澳門人言而,路環村是既遙遠又陌生的地方。官方雖對古村的稱呼為「路環市區」,但路環村得以保留它原始的一面,或許是澳門早已消失的一面。沿著十月初五馬路(Avenida de Cinco de Outubro)漫步,飽覽古村風貌,細聽海浪之音……若要真正地感受澳門,路環村更勝鬧市或賭場。
        氹仔(Taipa)和路環(Coloane)兩島,由於遠離澳門的煩擾及雜亂,所以歷史文化和人文風貌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不過近年兩地急速地城市化,對當地僅存的文化構成嚴重威脅。對於氹仔和路環早期的歷史,一直鮮有人研究之;但近年經過多位學者進行深入研究,路氹兩地的歷史漸漸變得清晰,社會大眾對兩地文化也有所關注。
        路環村位於島的西岸,為島上最大的村落。跟澳門和氹仔一樣,「路環」並非村落最古老的名稱。若翻閱古籍及調查文物,會發現路環古稱分別為鹽竈灣、鹽灶灣(天后古廟內的古鐘)、鹽灶(譚公廟內的對聯)及鹽灣。自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年至1162年),香山縣南邊被設為產鹽區,由於路環位於產鹽區內,因此村民稱為「灶丁」和「灶戶」,其所納之稅為「灶稅」。


譚公廟前地,曾為路環村的主要鹽區。
        昔日主要的鹽場,為譚公廟前地至三聖宮地,即十月初五馬路海岸。由於接近海邊,所以方便採集海水作製鹽。以鹽來命名,足以反映產鹽業是路環村村民的經濟生產。當時產鹽業是路環村極為重要的產業,它為村落帶來大量財富,四座廟宇的與旺也基於此。直到20世紀初,路環村尚存在產鹽及買賣,甚至供應至澳門半島。奇怪的是,產鹽業卻靜悄悄地式微,其原因可在為又一謎團,理由不排除與土地開發、海水污染及無人承繼有關。
        清初朝廷為對抗台灣鄭氐,因而實施海禁,強迫沿海居民遷至內陸,嚴禁任何人等出海,以徹底斷絕與台灣的關係。在1662年(康熙元年)首次發出遷界令,遷界之列內的居民必須向內陸遷移五十里。由於路環村也在列內,很多村民被迫收搭細軟離開,這些人其後於1664年(康熙三年)再遷入縣內各處。
        當時遷界令的實施極為嚴苛,家園在離開前被焚燬,同時不許出海。這些措施嚴重影響中國沿岸地區的發展,房屋及田地被毀;很多居民被迫離開,流離失所,加上路途遙遠,不少家庭在路途中走散,很多人因受到路程而客死異地。遷界令雖然後來被解除,影響了路環等地日後的發展……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鄭煒明(2007)。《氹仔路環歷史論集》。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
  • 陳煒恆(2000)。《路環掌故》。澳門:臨時海島市政廰。
  • 張卓夫(2010年9月)。《路環的古廟楹聯與製鹽業》。《海島迴瀾(第二期)》。澳門:民政總署氹歷史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