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文)
踏入教堂內,走進富麗堂皇的廳堂,看著華麗莊嚴的祭壇,一磚一瓦、木雕石刻皆是前人的遺作。即使他們的肉體早已灰飛煙滅,但靈魂依然存在,穿越時空的限制呈現我們的眼前。文化遺產不單是現在和過去的交接點,也是每個社會某一時期的縮影。透過它們可以了解過去,以填補歷史的空白,從而為人類發展帶來借鑒。「回望過去,展望將來」,總結和累積經驗是發展其中的關鍵,但記憶總會因消失而遺忘,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正是希望保護僅存而具價值的過去。
向大眾解釋文物背後的意義及價值,能加強他們對文物的關注,從而推動遺產保護。 (圖片來源:旅遊學院文化遺產學會) |
一些人會認為文化遺產保護者,只是一群沉倫過去和懷舊(Nostalgia)之徒,以保護所謂「遺產」之名,阻礙社會發展。事實上真正的遺產保護者不是沉迷過去,反而更著眼未來的發展。這種說法似乎十分矛盾,但當了解時間的「連續性」(Continuity)時,一切就不再存在矛盾。過去形成現在,現在構成未來。若不保護和利用過去的根基,怎樣去發展宏大長遠的未來?由此可見,文化遺產保護者所重視的不單純是過去或未來,而是由三者共同組成的時間「連續性」。
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點正是「連續性」上。假如社會因發展而犧牲了這種珍貴的文化資源、僅存的根源和身份載體,社會根本是沒有將來可言,現在的發展只是毫無意義地對社會靈魂的噬食!
2006年中旬,「東方拱門」(Orient Arch,俗稱「生鏽鐵」)旁邊的中聯辦大樓正施工中。對於這次工程的展開,當初大概沒有人對它產生懷疑,也沒想會引發如此嚴重的社會反彈。事因澳門政府在工程前悄悄地「重整」羅理基博士大馬路(Avenida Dr. Rodrigo Rodrigues)一帶發展方案,在只有少數人士知情下,提高該區將來興建的建築高度。假如是一般大城市簡直是何足掛齒,但工程卻對東望洋燈塔(Guia Lighthouse)帶來直接影響,「澳門歷史城區」正面臨嚴峻考驗。
東望洋燈塔,今天我們還能直接看到它,但不久我們只從高樓之間的空隙中窺視它…… |
隨著少數敢作敢言的學者、專家和議員向政府連番批評,社會大眾開始意識到工程的嚴重性,市民及團體向事件提出關注。社會對工程作強烈反對,但政府以「合法」為由無動於衷。於是一些市民先後發函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告發事件,教科文組織向中央政府及澳門政府提出關注,同時指出不排除會除名的可能性。終於澳門政府在一片反對聲中再次重整該區發展方案,這場長達一年半的拉鋸戰以「護塔」成功下結束。
文化遺產的保護過去只被視為管理者、擁有人和政府的責任,但從「護塔」之役中,澳門市民齊心協力地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可見社區才是文化遺產最大的「擁有人」,即使政府對它們作任何行動,也必先得到社區大眾的同意。
筆者還記起某堂課上,教授曾經對我們說,政府是以納稅人的稅收來進行遺產保護工程,所以我們有權了解政府工程的細節。對於他這番話確實讓人感到可悲,但他用了最現實的方法說明了社區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社區對文化遺產責無旁貸,但不是因為納稅的關係,而是它們是前人辛苦的結晶,也是我們為了下一代更好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參考資料:
- Aplin, G. J.(2002)。《文化遺產:鑑定、保存與管理》。台灣:五觀藝術出版社。
- 譚志廣(2011)。《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政治與政策》。澳門:澳門文物大使協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