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文)
「水能聚財」,是中國風水學上的基本理論。筆者不懂風水,但覺得這話不是沒有道理。蓮溪不僅是農地的重要水源,也是村落的運輸通道,因此成為澳門舊城外重要的墟市。墟市與市集兩者皆為買賣場所,但墟市是週期性質,即特定日子才開墟買賣,而市集則是固定的。新橋村墟為澳門「三墟」之一,每月逢初二、初五、初八、初十二、初十五及初十八,共六日開墟,以蔬果水產最為享負盛名。
新橋區雖然被重新整頓後,卻很少葡商來此開發土地,這也造就了華商堀起的機會。20世紀初期,澳門人口澎漲至舊城不勝負荷,為此澳葡政府急需開發新的土地。當時華商擁有巨大的財富,並從掌握中葡兩方的關係,澳門20世紀初的發展由他們主導。憑著他們的財力和智慧,新橋區很快地浴火重生,迎來新世紀的改變……
(續下文)
參考資料:
「水能聚財」,是中國風水學上的基本理論。筆者不懂風水,但覺得這話不是沒有道理。蓮溪不僅是農地的重要水源,也是村落的運輸通道,因此成為澳門舊城外重要的墟市。墟市與市集兩者皆為買賣場所,但墟市是週期性質,即特定日子才開墟買賣,而市集則是固定的。新橋村墟為澳門「三墟」之一,每月逢初二、初五、初八、初十二、初十五及初十八,共六日開墟,以蔬果水產最為享負盛名。
昔日蓮溪上的「新橋」(圖片來源:《澳門舊城區縱橫遊「老區探勝」》) |
由於新橋村與澳門舊城頗為接近,所以居民會到村墟逛逛,相傳也包括聖保祿神學院(St. Paul’s College)的修士。據金豐居士所言,由於學院對食物供求非常大,所以對新橋村墟甚為依賴,因而成為學院重要的後勤供應地;一些修士閒時也會墟市逛逛,甚至以「威尼斯」來形容之。不過有關學院與新橋的關係,還是有待考究。
小橋流水、市墟繁華的景象只能延續至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Opium War)爆發後,澳葡政府渴望完全佔領澳門半島,佔領行動更為頻繁。1864年(同治二年),澳葡政府正式佔領塔石、沙崗、新橋、沙梨頭和石牆街五村,澳門半島西北面正式成為澳葡政府的領地,設門牌、開闢馬路及徵收課稅等也隨之而來。
其後,基於地區發展和衛生考慮,澳葡政府決定將新橋村的蓮溪填塞,並整平田地和魚塭。1930年新橋區,小橋流水、繁華市墟、閒居雅田的景象被徹底改變,成為回不了來的歷史。工程共花了三年時間,動員大量人手。當中有不少是蜑民,所以大量船艇停舶在岸邊。他們早上開始工作,晚上返回船上休息,一日復一日地工作。由此可見,當時蓮溪整治工程的規劃之大。
今天,從新橋區一帶的街道名稱,可以隱約地發現古新橋村的痕跡。例如「田畔街」一帶,曾是新橋村的農地,隴畝阡陌;「渡船街」為昔日的蓮溪,溪上船艇滿溪上;而「橋巷」更是印證新橋的見證。
1985年的渡船街,曾是蓮溪的主流,但於19世紀末填塞。(圖片來源:崔煥添,《瞬間五十年》) |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王文達(1999)。《澳門掌故》。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教育》出版社。
- 杜燦榮(2011)。《澳門舊城區縱橫遊「老區探勝」》。澳門:澳門崇新文化協會。
- 金豐居士(2003年5月11日)。《澳門街巷來龍去脈(第一百四十一篇)》。大眾報。
- 金豐居士(2003年5月12日)。《澳門街巷來龍去脈(第一百四十二篇)》。大眾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