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文)
20世紀初的新橋區,已與附近的涼水井、沙崗和石牆三村合併,成為澳門西北面的大區。即使「新橋」和蓮溪不在,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並未遭到嚴重的影響。由於不少居住在澳門舊城的人移居至此,人口不斷地增加。雜亂無章的木屋,一屋多戶的情況十分普遍,環境頗為擠迫,火災頻頻發生。即使如此,這種環境下培養出緊密的鄰里關係,以及居民間守望相助、團結互助的感情。
另外,大量僑民從東南亞地區回流並聚居在新橋區,令新橋成為澳門的「美食天堂」。茶餐廳、大排檔、酒樓和食肆遍佈渡船街,為了服務街坊和工廠區的工人,食肆往往營運至晚霄。新橋區在50至70年代末正處於最繁華的時期,即使蓮溪早已被厚厚的泥土填平。一個世紀前的新橋村墟,與當時渡船街相比,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續下文)
參考資料:
20世紀初的新橋區,已與附近的涼水井、沙崗和石牆三村合併,成為澳門西北面的大區。即使「新橋」和蓮溪不在,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並未遭到嚴重的影響。由於不少居住在澳門舊城的人移居至此,人口不斷地增加。雜亂無章的木屋,一屋多戶的情況十分普遍,環境頗為擠迫,火災頻頻發生。即使如此,這種環境下培養出緊密的鄰里關係,以及居民間守望相助、團結互助的感情。
1937年抗日戰爭正式爆發,澳門雖然沒有直接捲入戰事中,但對澳門的經濟、社會和民生有嚴重衝擊。日本對澳門進行封鎖,加上大量難民,很多人因而餓死路邊。八年後戰爭終於結束,新橋居民為求生活,只好經營小生意,商舖林立的情況重現在青草街、渡船街和大興街上。由於筷子基、台山和高士德等地尚未出現商業區,其他地區的市民也會來新橋購物。另外,鴉片煙館、賭館、白鴿票店和當舖等也在區內設立,所以不難理解新橋為何有「小新馬路」之稱。
除此之外,沙梨頭和提督馬路海邊的船廠正對臨衰落。由於建築和造船技術十分相似,而木屋的需求非常大,所以很多造船工匠轉行為建築工匠,該區的建築業和裝修業變得非常興旺。與此同時,火柴廠、神香廠、酒廠和炮竹廠,以及澳門最早期的製衣廠,也在新橋區中出現,見證著澳門從傳統工業過渡至製造業時期。1960年代初,「世界毛紡大王」曹光彪在青草街建立五層高的廠房,為澳門毛紡業展開序幕,不久提督馬路至內港一帶出現很多紡織廠。
除此之外,沙梨頭和提督馬路海邊的船廠正對臨衰落。由於建築和造船技術十分相似,而木屋的需求非常大,所以很多造船工匠轉行為建築工匠,該區的建築業和裝修業變得非常興旺。與此同時,火柴廠、神香廠、酒廠和炮竹廠,以及澳門最早期的製衣廠,也在新橋區中出現,見證著澳門從傳統工業過渡至製造業時期。1960年代初,「世界毛紡大王」曹光彪在青草街建立五層高的廠房,為澳門毛紡業展開序幕,不久提督馬路至內港一帶出現很多紡織廠。
1973年的新橋區,其繁華不亞於當時新馬路一帶。(圖片來源:歐平,《瞬間五十年》) |
三盞燈圓形地,今天新橋區最興旺的地區。 |
然而,盛極必衰,新橋區的繁華不是一朝一夕,不少街坊慨歎新橋早已大不如前。在80年代初,地產商積極地收購新橋一帶的舊房,拆卸並重建成今天所見的樓宇。鐵鎚的敲擊,震碎街坊的談論、商店和食肆的熱鬧,以及濃厚的人情味。渡船街、大興街和青草街,只是普普通通的住宅區,沒有值得留戀的地方……現在,三盞燈(Rotunda de Carlos da Maia,又稱嘉路米耶圓形地),以及義字五街是該區唯一保持繁榮的商業區。
近日政府計畫重整義字五街一帶,到底新橋最後的繁華的命運如何?是回復至60年代的繁榮?或是徹底衰落?我們只能拭目以待……(續下文)
參考資料:
- 林發欽(2008)。《澳門老街坊故事系列之情繫新橋坊》。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及新橋區坊眾互助會。
Thank you for your appreciation. There will be more posts coming soo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