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蓮溪廟,為澳門最多神位的古廟。 |
(承上文)
新橋區有兩座重要的廟宇——蓮溪廟和石敢當行臺,皆為清末建築。兩座廟宇不但蘊含歷史和美學上的價格,更重要的是它們印證昔日新橋村的故事。
蓮溪廟建於1830年(道光十年),因位於蓮溪右側而得其名,初為奉北帝、華光、財帛、文昌和華佗,為二進三間式建築。北帝為水之大神,設北帝神位多少與蓮溪有關,因為新橋一帶長年受水患困擾。華光為火神,由於村內多為木屋茅舍,常常發生火災,所以其求財帛、文昌和華佗則反映村民的普通願望:財運、健康和文運。
蓮溪廟上的石獅子裝飾 |
1874年的「甲戌風災」,蓮溪廟受到嚴重破壞。村民發起募捐重建並擴建,增加觀音菩薩、十八羅漢、天后、痘母元君、金花夫人、和合二仙和六十太歲等神位。廟內神位數量大增,令信仰上更多元化、更迎合村民各種需要,而「蓮溪新廟」成為全澳神位數一數二的廟宇。這也反映當時新橋村已是繁華之地,其程度應不遜色於今天的義字五街。可惜,開張後不到十日,又遭到風災破壞,但經過一些修繕後繼續開放。
蓮溪廟也曾有一片前地,設有養龜池(今遷至白鴿巢公園內)。龜即中國四象中的玄武,而北帝(又稱北方玄天上帝)正是玄武的人神化,所以養龜池是對北帝的崇拜。相傳每逢神誕,皆會築棚上演「神功戲」。神誕對社區有重要意義。對村落言已,神誕能連繫村民,是村民們普天同慶的日子;而「神功戲」更為簡樸的農村生活增添一些氣氛,為村民提供不同的娛樂。
石敢當行臺,為昔日新橋村的公所,旁邊的小房正是會議的地方。 |
相較之下,石敢當行臺的規模則略為遜色。一般石敢當神壇只是簡單地立石刻或石頭而已,而立石敢當廟可說是聞所未聞。石敢當相傳是一名將領(或壯士、除妖師等,甚至姜太公本人),因其大膽勇猛、鎮鬼滅妖而聞名,但更可能為古時對石頭拜祭。
石敢當行臺建成於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籌募及興建共花了18年之久。廟宇建成前,它僅是廟前的小神壇,與旁邊的「橋頭土地公」鎮守「新橋」。由於新橋村居住的多為農民,常遭到村外人欺侮,包括從1863年(同治二年)佔領村莊的葡萄牙人,所以才萌生建立村公所的想法。
石敢當行臺內 |
經過多年的努力,村民終把橋旁的紙料店改成村公所兼廟宇,奉石敢當為村落的守護神。每逢村內遭到大事,石敢當行臺成為新橋村民商討的地方。村民先祭祀石敢當,再到偏廳從長計議,石敢當行臺因而成為新橋村民團結的象徵。
宗教對社區有莫大的意義,廟宇在華人社會中正是擔當這種角色。它能反映該區的歷史、民情和觀念等。蓮溪廟與石敢當行臺正是擔當這個角色,為新橋區揭示昔日的面貌。(續下文)
參考資料:
- 王文達(1999)。《澳門掌故》。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教育》出版社。
- 杜燦榮(2011)。《澳門舊城區縱橫遊「老區探勝」》。澳門:澳門崇新文化協會。
- 金豐居士(2003年5月11日)。《澳門街巷來龍去脈(第一百四十一篇)》。大眾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