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數澳門街的購物聖地,很多人會想到新馬路、水坑尾和高士德一帶。手飾、時裝和電子器材等物品都能找到,不少時髦男女喜歡到該區逛街。不過對老一輩和追求價廉物美的人言而,舊式商業區更符合他們的口味。今天的新橋區依然有很多商店,其貨物種類絕不遜色於其他商業區。雖然位於住宅區中,卻更突顯出它的人情味。新橋區的商業地位,可以追朔至百多年前。小橋流水、繁華市墟是古時新橋村的寫照……
1889年澳門地圖,圖中顯示新橋村及蓮溪的位置。(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 |
新橋,意為「新的橋樑」,即新橋村曾經有橋樑。築橋的目的不外乎是跨越障礙,那麼又是甚麼阻礙村民呢?從1889年的澳門地圖中,不難發現該區有一條小河。今天,新橋區內僅有座重要的建築還以小河的名稱來命名,名曰「蓮溪廟」。
蓮溪,因澳門古有蓮島之稱,故以「蓮溪」稱之。蓮溪原為西江的前山河的小支流。溪水入口處為大興街口(Rua de João de Araújo,接壤提督馬路),往東流至石敢當行臺前,再往北沿渡船街(Rua da Barca)流。最後分成兩條支流,分別在墨山街(Rua de Martinho Montenegro)附近和竹林寺附近,其後溪水再分成其他支流,分散在田野中。
昔日蓮溪、「新橋」和「舊橋」的位置意想圖。 |
由於溪水進入澳門前,會先經過鹹淡水交界,所以溪水帶有鹹味,所以蓮溪又稱為「鹹涌」。村民一般不會飲用溪水,而是汲取井水作食用。不過,溪水依然能用來耕種,溪的兩旁均被開闢,以種植蒲草和馬蹄為主,當中以蒲草較為有名。蒲草不但能食用,也能用作養殖魚類和製作紡織品,所以新橋村出產的蒲草會運送到內地。當然村內也設有魚場,名為「新橋魚塭」;另外,村民也會種植水稻,但產量遠不及鄰村的。
當時村內的房屋多為簡陋的茅屋,分散在田野間,貌似「千島之村」。村民若要過河,主要有兩種方法,其一為築橋過河。相傳蓮溪上共有五座橋,分別位於大興街口處、橋巷(Travessa da Ponte)口處、脂花巷口處(Travessa do Goivo)、渡船巷(Travessa da Barca)口處,以及蓮溪廟前處。
當中,在脂花巷的木橋不幸地在1874年的甲戌風災中被毀掉,所以在橋巷另立一座石造拱橋。這條橋因而被稱為「新橋」,而被毀掉的為「舊橋」,「新橋村」一名因此而得來。今天在石敢當行臺旁的土地公神壇,刻有「橋頭土地神位」,成為少數能考究新橋位置的證據。
除此之外,村民可以選擇乘船渡河,這也是為何「渡船街」以此命名。每逢端午節佳節,蓮溪上都會人山人海,皆因蓮溪會進行龍舟比賽。參賽隊伍不但只有本澳村落,還有內地村落參加,可見新橋龍舟比賽的規模十分盛大和熱鬧。新橋村民,在蓮溪的恩澤下,一直是安居樂業。「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黃金。」,為橋頭土地公的對聯。只是踏實地務農,勤耕土地,總可活得快樂……石敢當行臺及橋頭土地公神位,今天能識別「新橋」位置的建築物。 |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王文達(1999)。《澳門掌故》。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教育》出版社。
- 杜燦榮(2011)。《澳門舊城區縱橫遊「老區探勝」》。澳門:澳門崇新文化協會。
- 金豐居士(2003年5月10日)。《澳門街巷來龍去脈(第一百四十篇)》。大眾報。
- 金豐居士(2003年5月11日)。《澳門街巷來龍去脈(第一百四十一篇)》。大眾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