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媽閣政府船塢。(圖片來源:Gina Badaraco) |
(承上文)
自斜體船塢完工後,媽閣政府船塢沒有再進行新的擴建工程或搬遷計劃,發展受困於船塢有限的空間。1970年代初,政府曾批准把船塢以南約2,300平方米的土地劃給船塢所擴展,但土地卻在1971年被轉讓給南光集團有限公司作為燃料倉庫。另外,政府船塢也開始研究搬遷的可能性。因為總督嘉樂庇(José Manuel de Sousa e Faro Nobre de Carvalho)在1969年提出在路環九澳建造深水港的計劃,所以提出把船塢也遷到空間較大的路環發展。
其後,政府船塢廠長格雷羅少校(Domingos Mateus Guerreiro)在1976年開始對機構重組的可行性委托工程建築顧問機構,普羅法利布利公司(Profabril)進行研究,結果他們以媽閣原址為基礎提出四個方案。同時,葡萄牙造船工司里斯納維(Lisnave)公司表示有意在澳門建立一座中型船廠,而船廠應納入九澳深水港的建設中。面對兩項計劃,格雷羅少校認為兩者皆可以進行,因為政府船塢在媽閣原址空間有限,只有向離島發展才能吸納新市場,特別是內地改革開放的龐大市場。不幸地,兩項計劃最後都未能實現,其中九澳港的計劃一直遲遲未能上馬,使計劃無限期延遲。
1983年3月9日,「天琴座」號(又稱「D-5號」)稽查艇的下水禮,同日下水的還有「雙子座」號(又稱「D-4號」)稽查艇,下水時文德泉神父正在發言。(圖片來源:《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一百年》) |
即使擴張的計劃不能實現,但船塢依然接到不少訂單。當時,港務局屬下的港口警察在「康乃馨革命」(Carnation Revolution)後,改為澳門保安部隊的水警稽查隊,但他們還是找政府船塢建造水警稽查艇。在1979年,政府船塢以「阿爾巴德羅斯」(“Albatroz”)級巡邏艇為基礎設計,建造了「B級」(“Bravo”)系列稽查艇,一共三艘船隻。另外,早在1976年時,政府船塢也建造第一艘「D級」(“Delta”)系列稽查艇,設計由荷蘭紹特爾公司(Schotell)提出,並由政府船塢改進,但D級稽查艇一直到1980年代初才增加生產。時至今天,這兩款稽查艇還為澳門海關服務。
除此之外,政府船塢也為港務局建造多艘船隻,而當中主要是挖泥船和疏浚駁船,可見保持港口航道暢通還是港務局不變的使命。再者,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在1982年與政府討論延續博彩專營合約時,加入一項有利政府船塢的條款。條款要求只要船塢能提出有利的價格和工期時,澳娛公司必須把船舶修理工作交給政府船塢。合約的簽署使澳娛公司成為政府船塢最大的私營客戶,使船塢從博彩業的發展中得益。由於工作增加,船塢的設備也得以更新和提升。
除此之外,政府船塢也為港務局建造多艘船隻,而當中主要是挖泥船和疏浚駁船,可見保持港口航道暢通還是港務局不變的使命。再者,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在1982年與政府討論延續博彩專營合約時,加入一項有利政府船塢的條款。條款要求只要船塢能提出有利的價格和工期時,澳娛公司必須把船舶修理工作交給政府船塢。合約的簽署使澳娛公司成為政府船塢最大的私營客戶,使船塢從博彩業的發展中得益。由於工作增加,船塢的設備也得以更新和提升。
「澳門號」帆船,它是由媽閣政府船塢建造的第一艘中式帆船。 (圖片來源:《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一百年》) |
另外,政府船塢在1987年建造「澳門號」帆船。帆船由廠長科爾特斯少校(José Matias Cortes)設計,船體在路環的船廠製造,其後搬到政府船塢進行安裝。船隻在完工後,首航便前往日本種子島(Tanegashima)參與當地鐵炮節活動,而船隻其後作為航海學校訓練用船。這艘帆船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唯一由政府船塢建造的中式傳統船隻,也是船塢與本地造船廠的唯一合作記錄。除了「澳門號」外,船塢其後也為港務局另外兩艘中式帆船——「阿媽號」和「海安號」觀光船進行維修。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