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現役的五艘「M系列」稽查艇,分別是「澳門號」(M-1號)、「氹仔號」(M-2號)、「路環號」(M-3號)、「澳門4號」(M-4號)和M-5號。(圖片來源:澳門船舶製造廠) |
(承上文)
在回歸前,政府船塢的主要客戶還是港務局、水警稽查隊和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當時船塢正為水警稽查隊設計新型「M級」(“Macau”)系列稽查艇,也為港務局和澳娛公司建造船隻而民航局也曾要求船塢建造「蓮花號」(“Flor de Lótus”)消防救援船。除了造船和維船,船塢也為政府車隊提供維修和保養服務。直到1993年,政府船塢共建造了74艘船隻,當中大多數都是為港務局和水警稽查隊建造。
回歸後,政府船塢為澳門旅遊娛樂公司建造「奧能度號」,並於2001年下水,當天更有舞獅助興。「奧能度號」緩緩地從斜體船塢推入水中,它相信是最後一艘由媽閣船塢建造的船隻。其後,政府在媽閣廟和政府船塢前填海建造西灣湖景大馬路(Avenida Panorâmica do Lago Sai Van),以連接西灣大橋。政府船塢在2003年遷到位於筷子基船澳街(Rua da Doca Seca)的船舶建造廠,標誌著船塢近百年造船事業的結束。
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的「奧能度號」船隻,它是最後一艘由媽閣政府船塢建造的船隻。 (圖片來源:澳門船舶製造廠) |
除了與大海脫離關係外,媽閣船塢在建築上基本沒有太大的改變。船塢佔地約3,500平方米,但部分地方與海關(回歸前則是海事署和水警稽查隊)共用。另外,前文提及在1965年建造的服務站已經在1989年改建為海事博物館。媽閣船塢內具有兩座斜體船塢,分別是較大和較小的船塢。斜體船塢的使用面對一些問題,不但船塢體積有限,而且斜度過大,需要絞車拉動船隻入塢,所以較大的船塢配有木製滑道和絞車。
在回歸前,媽閣船塢擁有約一百名固定員工,在需要時才臨時雇用鍋爐和木工。船塢的管理人員主要是身為船舶工程機械師的廠長和兩名船舶機械師,以及處理會計的公務員,其中廠長和船舶機械師都是葡萄牙軍官。直到回歸前夕時,船塢廠長由本地公務員擔任,而廠長下設有建造處、技術處和行政暨財政處作管理,還有數位技術人員、行政人員和管工作固定人員。
在回歸前,媽閣船塢擁有約一百名固定員工,在需要時才臨時雇用鍋爐和木工。船塢的管理人員主要是身為船舶工程機械師的廠長和兩名船舶機械師,以及處理會計的公務員,其中廠長和船舶機械師都是葡萄牙軍官。直到回歸前夕時,船塢廠長由本地公務員擔任,而廠長下設有建造處、技術處和行政暨財政處作管理,還有數位技術人員、行政人員和管工作固定人員。
1990年代的媽閣船塢(圖片來源:《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一百年》) |
在維修設備上,荒廢前的媽閣船塢擁有各種切割、成形和焊接工具來建造鋼船,以及其他較大型的器械輔助;而港務局當時還有三艘木製帆船,所以傳統的木工機器依然保留著。除此之外,由於船廠還為政府車隊作保養和維修,所以也擁有車輛檢查和修理機器。由此可見,在船舶建造廠投入運作前,媽閣船塢毫無疑問是澳門設備最先進的造船工廠,但礙於空間有限而未能增添更多設備和運輸系統。
作為最古老的船廠遺址的媽閣船塢,是港口的發展上用重要的支援。時至今天,港務局和海關的船隊中還有不少船隻是由媽閣船塢製造,包括港口疏浚、清理、運輸和巡邏稽查的工作,可見船塢在港口發展上是功不可沒。另外,媽閣船塢在澳門造船業上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色。它代表本地現代化造船工廠的歷史,也是由政府負責營運,採用現代的管理系統、造船設備和技術,特別是船塢是最早能建造鋼船的造船廠的特色,可見它在澳門造船業有著不同的地位。再者,正因為它與政府密不可分,所以媽閣政塢也跟澳門不少歷史事件扯上關係,見證澳門不同時期的政治和經濟發展。
作為最古老的船廠遺址的媽閣船塢,是港口的發展上用重要的支援。時至今天,港務局和海關的船隊中還有不少船隻是由媽閣船塢製造,包括港口疏浚、清理、運輸和巡邏稽查的工作,可見船塢在港口發展上是功不可沒。另外,媽閣船塢在澳門造船業上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色。它代表本地現代化造船工廠的歷史,也是由政府負責營運,採用現代的管理系統、造船設備和技術,特別是船塢是最早能建造鋼船的造船廠的特色,可見它在澳門造船業有著不同的地位。再者,正因為它與政府密不可分,所以媽閣政塢也跟澳門不少歷史事件扯上關係,見證澳門不同時期的政治和經濟發展。
媽閣政府船塢內的舊式機械吊臂(圖片來源:Mic Vong) |
不過自從政府船塢搬遷後,媽閣政府船塢基本是荒廢了,只有斜體船塢的空間被用作民政總署的停車場。昔日船舶入塢的地方現在已經被封閉,只留下一潭死水;而船塢的辦公樓則屹立在旅遊巴士站中。在2007年時,政府曾提及把媽閣船塢拆卸以建造輕軌系統,但其後不了了之,直到近期政府計劃把船塢遺址改建為海事博物館的一部分。
事實上,媽閣區(Barra)有不少歷史建築和景點,如反映港務事業發展的媽閣船塢、舊港務局大樓、一號碼頭、海事博物館和航海學校,還有媽閣廟、媽閣屠場遺址和聖地牙哥炮台。這些文化資源只要加以利用,便都能成為文化旅遊景點,加上媽閣廟的人流帶動,可以讓媽閣區的歷史建築發揮它們的社會和經濟價值。至於媽閣船塢併建海事博物館,筆者認為這是一項妥當的方案,因為這既能伸展它與海事部門之間的關係,也為博物館提供廣大的空間,繼續向公眾介紹澳門的港口的發展史。
(完)
參考資料:
- 施華(1996年)。《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一百年》。澳門:澳門海事博物館。
- 《第40/98/M號法令》(1998年9月14日)。摘錄自:http://bo.io.gov.mo/bo/i/98/37/declei40_cn.asp
- 區錦新(2007年9月28日)。《就媽閣塘去留之質詢》。摘錄自:http://www.newmacau.org/cm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87:2008-10-06-02-55-41&catid=2:2008-09-08-18-43-04&Itemid=7。
- 澳門日報(2010年6月5日)。《政府擬重整媽閣規劃》。《澳門日報》。摘錄自:http://mpaper.org/Story.aspx?ID=77253
- 市民日報(2012年10月8日)。《海事博物館擴建活化媽閣塘》。《市民日報》。摘錄自:http://www.shimindaily.net/v1/news/macau/%E6%B5%B7%E4%BA%8B%E5%8D%9A%E7%89%A9%E9%A4%A8%E6%93%B4%E5%BB%BA%E6%B4%BB%E5%8C%96%E5%AA%BD%E9%96%A3%E5%A1%98/z。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