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博物館內,有關造船工人鋪船隻甲板的模型。 |
(承上文)
船隻不同的部分會根據位置和特性而選用不同的木材。由於船隻的壽命取決於龍骨,所以龍骨都會採用最堅固的坤甸木(Kuan Tin)。坤甸木主要來自馬來西亞的山打根(Sandakan)。除了龍骨外,「龍利骨」和櫓(即位於船尾的划船工具)都會採用坤甸木。水下部分的船舷(即船隻的兩側)則會採用耐水性較高的野樟木(Wild camphor),這些木材同樣來自盛產木材的東南亞地區。至於水上部分的船舷,因為不會泡在水中,所以工人們採用伊焦木(Polo Kac)。最後,在甲板上部的結構會選用耐用性高的柚木(Teak)。
在船隻接近完工時,造船工人會在「龍利頭」釘上「龍牙釘」。雖然龍牙釘對船隻結構毫無用途,但出於裝飾和風水上的原因,上龍牙釘也會舉行祭祀儀式,船主會先選擇吉時良辰,在當天親自來臨船廠。船主會先向各位造船工人送上利是,然後對魯班像和船頭獻上祭品和進行拜祭。這時,造船師傅會把一金一銀的龍牙釘,釘在事前已經在龍利頭鑽成的小洞內,而龍牙釘不能釘得太緊或太鬆。若果太緊的話會認為船主將來經濟拮据,而太鬆的話,釘子可能會掉下海中。在試航當天,造船工人還會在兩根龍牙釘扎上小紅花,以示吉利。
灰工正在進行「撐灰」的工序,工人們把桐油灰糊和竹絲團擠進縫隙中。 |
當船身及甲板上部完成後,船體經而基本完工了,灰工會在船身及木材的縫隙中進行「撐灰」的工作。撐灰是用桐油灰糊在木材的縫隙中,然後刮下的竹絲團擠進縫隙,再用鑿子將竹絲往縫隙內推,使竹絲逐漸變碎,並與桐油灰混為稠膠狀,凝結後才堅固耐用。另外,造船工人還會裝上釘子及螺絲,也會為船身塗上油漆,最後工人會在船隻上加上主要配件,如船舵、錨鏈孔及其他配件。在造船過程中,船主避忌一切不利的事情,所以造船工人都會盡力隱瞞家中或行內的悲事。
海事博物館內的造船工序模型,工人在甲板上裝上其他航行設備。 |
一艘新船經過多日的努力後已經完工,船主會盡快安排新船進行「下水禮」,有時為了讓船隻在吉日進行儀式,船主甚至要求在接近完工前便進行下水禮。在眾多造船儀式中,下水禮才是最隆重的儀式,船主當天會帶備豐富的祭品前來船廠,並先拜祭廠內的魯班先師和土地神位。造船工人會在船頭簪上金花、掛上紅帶,並把彩旗掛在桅杆上。如果桅杆還未完成,彩旗則掛在駕駛台和船頭之間。拜祭完後,吉時一到,工人把楔子打去,新船會在爆竹聲中推到水中。
船隻下水後會先把船頭調向船廠對魯班先師進行祭拜,然後由拖船帶到附近的碼頭,以裝上其他設備及完成餘下工程。下水禮完成後,船主和一眾造船工人設宴慶祝。到了船隻進行首航時,船隻會駛到媽閣廟前拜祭天后,才正式開始船隻的首航。(續下文)
參考資料:
- 鄭淑賢(2001年10月)。《引繩削墨巨舶 百年行業經興衰》。《澳門雜誌(第24期)》。澳門: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
- 段寶林等著(2003)。《中華民俗大全.澳門篇》。澳門:《中華民俗大全.澳門篇》編輯委員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