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船塢內興建中的一號斜體船塢,工程由1932年正式動工,前後經過20年時間才完成。 (圖片來源:《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一百年》) |
(承上文)
政府船塢在1927年批准修建斜體船塢,藉此減少船隻前往香港修繕和提升船隻的質量,工程由造船兼土木工程師瓦倫特(João Caetano Gomes Valente de Almeida)上尉負責,並徵收船塢附近的土地。工程終於在1932年展開,但瓦倫特不久被召回葡萄牙,而工程交由工務司負責。由於工程花費鉅大,在總督美蘭德(António José Bernardes de Miranda)要求下只好縮減規模。在抗日戰爭時,工程用的鋼材和十多艘船隻都被拿去換取糧食,而工務司也把工程交回政府船塢。廠主最後決定在斜體船塢加設木槽和木車,終於在1952年,也是工程開展後二十年,一號斜體船塢正式投入使用。
即使斜體船塢工程未如理想,但政府船塢的發展上較前期成熟。1929年,政府船塢建造第一艘鋼船——「翡翠號」(“Jade”),也是澳門造船史上首艘建造的鋼船。在1930年代,政府船塢建造四艘船隻,而當時沙梨頭也有一座具有修船功能的碼頭,但因為河道淤塞的問題,沙梨頭碼頭一直未能取締媽閣船塢的地位。在戰爭期間,除了為港務局建造六艘「A系列」的木船,分別是五艘稽查艇和一艘錨船,政府船塢並沒有其他造船記錄。
政府船塢在1939至1940年為港務局建造的「A系列」船隻,分別為五艘稽查艇和一船錨船。(圖片來源:《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一百年》) |
1964年,政府船塢脫離港務局管轄,得到盼望已久的自主權,並由海外省海事署和港務局局長為首的管理委員會領導。即使如此,港務局依然是船塢最重要的客戶。1960年代,政府船塢所生產的船隻以鋼船為主,並為港務局建造多艘船隻,包括稽查艇、疏浚駁船、運石船、蠆船、卸貨船和水文勘察船等,還為海島市小輪船公司建造「氹仔」(“Hoi Heng”)和「路環」(“Hoi Tak”)兩艘鋼製客輪,以連接澳路氹三島的交通。另外,海軍、電燈公司、自來水公司和其他公私部門都是政府船塢的客戶。
然而,自從斜體船塢工程後,政府船塢一直受到空間不足的問題困擾。歷任船塢廠主都為這個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例如批地擴建和另覓新址,但結果總是石沉大海,限制了政府船塢的發展,但仍然無阻為港務局和水警稽查隊建造新船。1982年,政府對旅遊娛樂公司的專營協議中,要求公司選址船塢作維修工作,使它成為船塢最重要的私營客戶,同時彌補工作不足的問題。
「澳門號」帆船,是政府船塢唯一建造的中式傳統船隻。帆船由船塢和路環的船廠合作建造。(圖片來源:《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一百年》) |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施華(1996年)。《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一百年》。澳門:澳門海事博物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