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澳門造船業:支撐澳門漁港的行業(四)

1970年代路環造船業(圖片來源:歐平,《澳門舊事:歐平濠江昔日風貌攝影集》)

(承上文)

        澳門捕魚業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從近海作業轉向深海作業,舊式漁船未能達到深海作業的需要,漁民需要重建或改造漁船,所以當時船廠收到大量訂單。船廠內的工人不是忙著建造新船,就是趕著為風帆船裝上簡單的機器,改為「機帆船」。另外,由於澳門的船廠仍然處於人力為主,許多工人前往香港工作。這時的香港造船業已步入機械化時代,加上當地工人的技藝及經驗比澳門工人多,所以吸引不少工前去學習新技藝和知識。
1970年代澳門造船業也開始機械化,造船工序因為機械的輔助,省下不少人手和時間,效率也大大提高。當時,澳門半島的船廠還是集中在提督馬路及林茂塘一帶,共有28家船廠。路環荔枝碗也是另一個造船區,據《澳門工商年鑑 第九回》所記載的有信榮、周家、范九、新合利、協利和關恩,而路環造船分會也於1968年在路環市區成立。氹仔造船業則跟1950年代一樣,還有義興隆、廣泰隆、廣合隆及兩合的四家船廠。
澳門總督羅必信(António Adriano Faria Lopes dos Santos)在1963年訪問氹仔時,海島市政廳廳長巴路士(Gastão Humberto Barros)送以船隻模型及煙花爆竹作紀念品。(圖片來源:《氹仔情懷》)
        70年代末,澳門造船業興來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春雨。內地開放初期百廢待興,來自內地及香港的訂單為澳門造船業帶來新的機遇。雖然船廠設備較為簡陋,但工人的技藝已達到一定水平,所以不少人在澳門訂做新船或翻新舊船。1980年代前期,澳門造船業達到高峰,1983年全年造船量為250艘,總值達3.5億澳門元。可惜新市場的開放自然出現新競爭者,澳門造船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內地造船業也不遑多讓,迅速地成為澳門主要的對手。
1970年代時,工人在林茂塘把木材運送到船廠。
早期澳門船廠憑著較先進的技術及豐富的經驗,在競爭中尚存優勢,但80年代後期因種種原因導致造船業進入衰落。木材價格上漲是造船業式微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澳門因缺乏木材資源,木材主要從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和中國內地入口,來源地的木材、運輸價格上升,以及加徵稅額都使造船成本大大增加。除了木材,其他造船材料、汽油、電子設備及人資上升,更讓船廠難以生存。反觀內地的造船成本較低,令不少漁民改到內地船廠造船。
與此同時,澳門造船業一直依賴本土漁業也面臨行業萎縮,很多漁民在80年代後期轉到其他行業以及上岸生活,從事漁業的人不斷減少。另外,漁民也漸漸改到深海作業,木船已經不能再滿足他們的需求,鐵船正慢慢地取代木船的地位。澳門的造船廠只能建造木船,這也令行業的生存環境雪上加霜。在1980年代後期,澳門半島只餘下17家船廠,而路環則還有14家船廠。
路環荔枝碗的信榮船廠內,船廠早已廢棄。
        1993年,澳門政府對林茂塘和筷子基一帶進行填海工程,該區的船廠被迫遷到路環荔枝碗,路環荔枝碗成為澳門民間造船業的最後生存之地。這時的造船業只餘下4家船廠是依然營運,訂單主要來自香港,但更多的情況是全年也沒有一張訂單,澳門造船業已接近消失的邊緣。今天,路環荔枝碗的船廠幾乎荒廢,一些船廠更成為竊取木材的好地方,一座座船廠早已殘破不堪,跟疲憊的造船業一樣苟延殘喘……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黎鴻健(2010)。《氹仔情懷》,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
  • 大眾報(1971)。《澳門工商年鑑 第九回(1970 - 1971)》。澳門:大眾報。
  • 鄭淑賢(2001年10月)。《引繩削墨巨舶 百年行業經興衰》。《澳門雜誌(第24期)》。澳門: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
  • 張卓夫(2011)。《鄉土風物——博物館學生研究員成果選輯》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
  • 鄭煒明、江月婷與林家達(20109月)。《阮子榮海島造船業》。《海島迴瀾(第二號)》。澳門:民政總署氹歷史館。
  • 陳國雄(2006年8月21日)。《曾經輝煌的澳門造船業》。《中國水運報》。摘錄自: http://www.zgsyb.com/GB/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9875。
  • 張卓夫(2001)。《海島風華》。澳門:澳門近代文學學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