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黃昏時的澳門半島 |
青洲坊、義字五街和紅街市桃花崗等地都澳門居民的集體記憶,它們都是澳門上世紀後期的產物,見證經濟從傳統手工業轉向製造業。可惜今天製造業也步向衰落時,為滿足居民的生活,以及未來的發展,這些與時代脫軌的產物被淘汰,並消失在人們的眼中。另外,澳門有不少特色老店,如銘記錶店、晶記餅家和彭記咖啡檔等,在這個繁華的大都市中漸漸地被淘汰。這些事件中,桃花崗事件是最值得人們反思:發展的背後真的只有拆卸這些集體記憶嗎?而一個連居民的集體記憶也不能守護的政府,居民又可以指望它能做甚麼?
除此之外,政府也提出不少發展計劃草案,如望廈文化村、路環船人街棚屋和荔枝碗船廠區等;還有其他古蹟活化計劃,如中西藥局、益隆炮竹廠和九澳聖母村等。政府嘗試開發這些土地以配合澳門的旅遊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這點對歷史建築的保護無疑是好事。然而,計劃是否能如願以償地保護及活化地方倒是有待觀察。從過去的經驗中,不難發現這些計劃往往是過分著重未來發展,而缺乏對歷史建築自身價值保留的考量,活化成為對歷史建築的傷害。
在瞬息萬變、人雲亦雲的世代,只有看破塵世、保持真我,才能獨樹一格、突顯自我。 |
城市的轉變是無可避免,因為這是演變的過程,也是它生命中的一部分。然而,轉變並不代表要抹殺過去,在瞬息萬變、人雲亦雲的世代,只有看破塵世、保持真我,才能獨樹一格、突顯自我。
(完)
(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