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八號碼頭「大豐倉」,建於1942年,為何賢旗下的物業,為倉庫、碼頭和寫字樓的建築。 |
內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澳門最重要的口岸,不論是商貿和漁業,海上活動皆集中在該區。在二十世紀初期,澳葡政府為了重整內港,內港沿岸的街道重整,開闢從媽閣廟前地,沿海直到蓮峰廟前的康莊大道,並在沿岸興建新碼頭。然而,這些碼頭建築以木材建造,經過二十多年的風吹雨打,建築也變得殘舊。即使仍能使用,碼頭也未必能應付漸趨大型船隻,因此在四十年代起,碼頭漸漸被現代建築所取代。在南舢舨碼頭兩旁有兩座古舊的碼頭,分別是八號及十一號碼頭,雖然它們早已空置,但其簡樸卻獨特的外觀,可見他們的建造者來頭絕不簡單。
名為「大豐倉」的八號碼頭,與「大豐銀號」(今大豐銀行)同名,可見它是澳門富商何賢旗下的物業。話說起來,何賢在香港淪陷後逃難到澳門,並在1942年與傅老榕、馬萬祺等人在新馬路開設大豐銀號。在同年,何賢也買下司打口前的煙稅碼頭,在此建造作為倉庫和寫字樓的大豐倉。
與早期的碼頭相比,大豐倉的規模在當時可謂數一數二,而大樓由建築師何光來負責設計。大豐倉在展示其重視功能的現代主義,也略帶裝飾風藝術風,底層柱列豎直的設計與寫字樓層橫向的線條形成對比,並表現了結構的力度與裝飾性。與此同時,大樓也採用中式木框門窗,使西式建築設計上帶有中式的傳統元素。
十一號「廣興泰碼頭」為廣興泰炮竹廠的碼頭,也是公司的總寫字樓和碼頭。 |
眾所周知,由於爆竹生產相當危險,爆竹廠都集中在氹仔區,但總寫字樓還是設在澳門本島,而廣興泰號和益隆號兩大爆竹廠,甚至擁有自己的碼頭,以作運輸之用。廣興泰碼頭既是爆竹廠的碼頭,也是公司之總寫字樓,儘管其落成年份不詳,但在風格上可見是早期的現代建築。碼頭運用民國時期常有的折衷主義手法,將「走馬陽台」此一包浩斯式共享空間概念,以及極簡化的古典風格結合在一起,成為港口上頗具個性的現代建築。
十六號碼頭可謂澳門內港的地標建築,在外港碼頭啟用前,這裡一直是澳門最主要的客運碼頭。 |
位於新馬路與內港交界的十六號碼頭於1948年落成,由傅老榕提出重建,並由建築師Charles Lun Chou設計。在外觀上,除了簡約的幾何設計,建築上也有凸出的方柱列作為裝飾,而入口處上築有一座鐘樓,強調其作為交通樞紐,以及港口地標的地位。由於十六號碼頭昔日停泊傅氏旗下的「大來號」客輪,所以又稱為「大來碼頭」,後來因「大來號」易命為「松山號」,碼頭也隨之改名。除了「大來號」之外,十六號碼頭也停泊了「佛山號」客輪,在外港碼頭啟用之前,這裡是往來港澳旅客的主要碼頭。
在二十世紀中葉,伴隨著內港的繁華,新馬路依然是澳門最繁榮的商業街,當然也少不了一些摩登建築的經典。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吳志良、金國平與湯開建(2008年)。《澳門史新編(第三冊)》。澳門:澳門基金會。
- 吳志良、湯開建與金國平(2009年)。《澳門編年史(第五卷):第五卷 民國時期》。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
- Botas, J. (Oct 17, 2010). "Ponte Cais 16: 1949". "Macau Antigo". Retrieved from: http://macauantigo.blogspot.com/2010/10/ponte-cais-16-1949.html.
- 黎鴻健(2013年)。《氹仔炮竹業》。澳門:澳門文化局。
- 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2014年12月)。《摩登的線條——澳門現代建築文化地圖》。澳門: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