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吉利支丹悲歌:澳門與日本早期天主教

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神學院的一部分,這學院由范禮安於1594年為日本和中國傳教而創辦。

  在2016年,電影《沈默》(Silence)中出現一幕:三名神父步出天主之母教堂(大三巴牌坊的前身),討論著一名在日本神父放棄信仰的事情。這幕重現十七世紀澳門和聖保祿神學院的一幕,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討論,也令大家認識到原來一批「吉利支丹」【1】曾經逃離到澳門,以及日本天主教遭到殘酷迫害的歷史。

  雖然電影中的澳門只有三分鐘,但澳門與日本天主教的歷史可是千絲萬縷。當耶穌會進入遠東傳播天主教時,除了在中國之外,日本也是他們傳教的目標,而澳門是日本傳教的離岸基地。今天,我們的大三巴牌坊的前身——聖保祿神學院創辦的首要目的,更是為了日本傳教培訓人材的學校。

  哪麼,澳門與日本早期天主教有著怎樣的歷史關係?我們從葡萄牙人「發現」日本說起……


南蠻人與白銀島國

  「日本國是一島,在東方大海,距陸1,500哩。其島甚大,居民是異教徒,而自治其國。據有黃金,其數無限,蓋其所屬諸島有金,而地距陸甚遠,商人鮮至,所以金多無量,而不知何用。」

  以上是馬可孛羅(Marco Polo)對日本的記錄,他把這座島國描述成「黃金國」,並稱忽必烈汗因而遠征日本。在《馬可孛羅遊記》出版後兩百多年,葡萄牙人在1542年(也有一說是1543年)抵達日本九州的種子島,這也是歐洲人首次踏足這片封鎖的國度上。雖然我們不知道兩批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交流了甚麼,但從結果來看,日本人還是很樂意與葡萄牙人接觸、見面,以及展開貿易關係。

飛能便度(Fernão Mendes Pinto)在《遠遊記》(Peregrinação)稱自己是最早抵達日本的葡萄牙人之一,但他的著作因內容誇大而引起懷疑。(圖片來源:Wikicommon)

  儘管日本並不像馬可孛羅描述那樣遍地黃金,但島上卻出產比黃金更珍貴的東西——白銀。雖然白銀對日本人本身意義不大,但對於以白銀為貨幣的國家就等於發現大寶藏一樣,例如中國。由於明朝與日本之間因政局而中斷貿易,葡萄牙人於是擔當兩國的貿易代理人的角色。自發現日本後,葡萄牙人的帆船搭載來自中國的絲綢和貨物,來到日本九洲經商,開始了這段「南蠻貿易」;而在葡萄牙人入居澳門後,「南蠻貿易」更成為澳門城早期繁華的基石。

前往日本貿易的葡萄牙商船,又被日本人稱作「黑船」。(圖片來源:Wikicommon)

  葡萄牙人與日本人的接觸,不但只是貨物上的交換,與此同時是人與人的交流。在大黑船上,除了有穿著光鮮的商人之外,也有身穿黑衣的耶穌會士,這些傳教士看到了日本人信奉福音的曙光。


遠東聖徒的來訪

方濟各.沙勿略向葡萄牙國王若昂三世(João III)請求前往亞洲傳教。
(圖片來源:Wikicommon)

  在葡萄牙船隻首次抵達日本的同一年(1542年),耶穌會士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也登上印度的土地。

  「愈顯主榮」,這是沙勿略的好友依納爵(San Ignacio de Loyola)創辦的耶穌會所定下的格言。在十六世紀的歐洲,宗教改革的浪潮威脅教廷的權威,新成立的耶穌會以作為「反宗教改革」的一員,不但在歐洲創立學院和學校,培訓人材對抗基督新教的修會,同時把天主教向新發現的亞洲、美洲等地傳播,把上主的榮光照耀到世界各地,而沙勿略成為耶穌會派往亞洲的首批成員之一。

  1542年抵達印度後,沙勿略為大批民眾施洗,他更稱在一個月內有上萬人付洗,似乎不久印度將成為天主教的地區,但他卻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雖然印度有大批歸化信徒,但傳教士們並不懂印度的語言和文化,只能依靠翻譯,使他們無法了解當地人的信仰、生活習慣和內心想法,大批印度天主教徒甚至連禱文的意思、天主是甚麼也不了解,使沙勿略對印度的傳教工作倍感挫敗。

沙勿略在葡屬印度都城果阿傳教(圖片來源:Wikicommon)

  一時的失望並未擊潰沙勿略的熱誠,他其後轉到東南亞傳教,並在1547年在葡萄牙控制的馬六甲遇上日本人彌次郎,他因為犯下殺人罪而逃離家鄉,透過遠東的貿易網絡輾轉來到馬六甲。就這樣,兩個原本生活在地球東西端的人在馬六甲相遇,沙勿略向彌次郎講述上主的福音,而彌次郎向沙勿略介紹自己的故鄉。彌次郎之後受洗,成為第一位日本天主教徒,沙勿略亦燃起向日本傳教的希望。

  不過,傳教事業可不能靠一時的熱誠,沙勿略也吸取在印度的教訓,他在1549年決定隨葡萄牙人的商船前往日本,考察福音能在這片陌生的土地傳播。


沙勿略在日本

聖方濟各.沙勿略(圖片來源:Wikicommon)

  在1549年8月15日,這天是聖母升天日,沙勿略和兩位耶穌會士登上池端彌次郎的家鄉——鹿兒島,標誌天主教在日本傳教的開始。

  儘管這些外國人衣著簡陋,卻受到統治當地的大名【2】島津貴久的熱情招待,甚至允許沙勿略公開傳教。在島津貴久眼中,他是把天主教視作一支佛教,但隨著相處日久,耶穌會士與佛教僧人之間出現嚴重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島津貴久原本計劃藉耶穌會士讓葡萄牙人在鹿兒島設立商館,但計劃卻落空。最終,島津貴久停止沙勿略在其領內傳播,這成為天主教在日本的首次挫敗。

  不過,初次的失敗沒有使沙勿略消沉,他反而有一個更宏大的計劃——謁見天皇,讓他皈依天主教,從而令全國民眾成為基督的信徒。在1551年,沙勿略抵達天皇居住的京都,但千里迢迢的艱苦旅程卻換來一次「閉門羹」,天皇拒絕接見他,他們只能返回九州。

  雖然沙勿略連番受挫,但他的手上仍然有一張「王牌」——貿易,透過與葡萄牙人貿易的經濟誘因,一些大名願意讓耶穌會士在自己的領地內傳教,如大內義隆、大友宗麟等。

大內義隆。在沙勿略的京都之行失敗後,在1551年謁見大內義隆,獲得在山口傳教的許可。(圖片來源:Wikicommon)
 
大友宗麟,為九洲地區的其中一位大名。他早年皈依禪宗,在1551年結識沙勿略,並允許天主教傳道,而他在1578年受洗,成為一名吉利支丹。(圖片來源:Wikicommon)

  在日本的三年時間,沙勿略發現在傳教有著眾多困難,不但是人員和物資不足的問題,還有是日本文化深受中國的影響力。有次,一名日本人質問沙勿略:「如果你們的宗教是真理,為甚麼作為一切智慧之源的中國人沒聽到它呢?」這使沙勿略萌生先讓中國人皈依天主教的想法。

  在1551年12月,沙勿略登上前往印度的船隻,原本計劃返回果阿,為日本傳教的準備工作,但在途中得知一批葡萄牙人囚禁在中國,他們向葡萄牙國王建議出使中國。沙勿略於是改變計劃,轉為進入中國傳教,而第一步是與日本一樣,先進入中國了解情況。在1552年,沙勿略來到廣東的上川島,打算進入中國傳教,卻在這座荒蕪的島嶼上病逝。

  雖然沙勿略的傳教不能算是成功,但他卻把天主教帶到這座遠東的國度。隨著葡萄牙人在1553年至1557年間入居澳門,日本天主教也與這座港口結下緊密的關係。


在戰國中的危與機

  沙勿略在上川島逝世後數年(1553至1557年),明朝允許葡萄牙人入居澳門,澳門不但成為與日本貿易的港口,也成為遠東的天主教傳教基地。自此之後,多位耶穌會士承接「遠東聖徒」的腳印,乘坐葡萄牙商船從澳門來到日本。

  在耶穌會士的努力和南蠻貿易的支撐後,天主教在日本九州萌芽,但傳教士該如何讓更多日本人改信天主教呢?

  從印度和日本的經歷中可見,語言是傳教士與異國民眾一大隔閡,透過翻譯來傳教往往造成更多誤解,克服語言問題成為首要解決的事情。在1556年,耶穌會士維萊拉(Gaspar Villela)抵達日本,他認為必須學習日本語,了解日本的文化,才能向民眾佈道。之後,耶穌會士在日本傳教的首要工作,就是學好一口流利日語。

  當然,學懂日語不但利於傳道,也便於進入日本統治階層的圈子。在1565年,年輕的耶穌會士佛洛伊斯(Luís Fróis)來到京都傳教時,就與日本實質的統治者——幕府將軍足利義輝接觸,並得到將軍的允許,讓耶穌會在國內傳教。可惜,日本正處於「戰國時代」,幕府的威權盡失,各地大名崛起割據一方,耶穌會即使幕府的支持,但對傳教事業沒有太大幫助。

葡萄牙人的火繩槍傳入日本後,武將們研究如何使用火槍,如這圖是稻富祐直開創的「稻富流砲術」。(圖片來源:Wikicommon)

  不過,日本的戰國時代並不是只有困難,亦同時給予耶穌會難得的機遇。對於戰國大名而言,與葡萄牙人的貿易不但能給予豐厚的財富,也能取得西洋的「鐵炮」(火繩槍),能夠大大增強實力。為了爭得與葡萄牙人貿易,一些大名更接受洗禮,改信天主教,如大村純忠、有馬晴信、沙勿略的好友大友宗麟等,令九州的天主教事業逐漸壯大。當然,對日本的百姓來說,無止境的戰火使他們的生活飽受折磨,這也使不少活在水深火熱的人接受天主教,這也是為何天主教能在日本迅速壯大的原因。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團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團的主要成員,包括范禮安(中)、正使伊東祐益(右上)、正使千千石清左衛門(右下)、副使中浦朱利安(左上)和副使原馬蒂諾(左下)。
(圖片來源:Wikicommon)

  自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漸漸地在中國和日本建立貿易,耶穌會士也開展傳教工作。然而,中國和日本遠離印度天主教教區,因此羅馬教廷在1576年成立澳門教區,管理中國、日本、越南等地的天主教事務。另一方面,遠東傳教的主力——耶穌會也派出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擔任遠東觀察員。雖然被稱作「觀察員」,但實際上卻是中國和日本傳教區的主導者,而他確實對中國和日本日後的傳教事業有重要的影響。他在1578年抵達澳門後,就要求羅明堅和利瑪竇好好地學習中文,而語言成為日後耶穌會士進入中國的必修課。

  不過,范禮安對日本傳教事業更為重視,但他們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為此他組織一支日本使團前往歐洲,向歐洲各國展示耶穌會在亞洲傳教的成績。這支使團是從耶穌會在日本創辦的學校中選出幾位少年,其中正使伊東祐益和千千石清左衛門是吉利支丹大名——大友宗麟和大村純忠的代理人。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團【3】在1582年從長崎出發,經過澳門、馬六甲、果阿等貿易港口,在1584年抵達里斯本,這是日本人首次踏足歐洲。當然,這支使團的行程非常緊湊,先前往馬德里謁見西班牙(兼葡萄牙)國王腓力二世【4】,再前往羅馬謁見教宗,還有遊歷意大利的城市。直到1586年,他們從里斯本出發踏上歸國之路,帶著活字印刷機和西洋樂器等物品返回日本。

  經歷八年的旅程,范禮安與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在1590年一同抵達長崎港,然而在他們離開日本的這段時間裡,這個國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日本幕府開始把天主教視作敵人……


在澳門的神學院

  在1587年,當時范禮安與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團完成在歐洲的行程,帶著支持和希望返回日本,期待日本天主教能茁壯成長,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年日本傳教事業卻走向下坡。到底發生甚麼事情?

  首先,范禮安得知長久以來支持耶穌會的大名——大村純忠和大友宗麟在1587年相繼逝世。然而,真正巨大的壓力是日本政局的巨變,大名豐臣秀吉擊敗敵對勢力,成為日本實質的統治者,但與之前統治者的態度不同,豐臣秀吉擔心天主教的勢力,並且發起叛亂,因而在1587年發出「伴天連追放令」【5】,限制天主教傳播,一些天主教大名更放棄天主教,如大友宗麟的兒子大友義統。這項命令並未阻絕天主教的傳播,但成為日後迫害天主教和禁教的先兆。

豐臣秀吉,日本天主教在其統治期間開始受到限制,其後更迫害傳教士和教徒。
(圖片來源:Wikicommon)

  雖然范禮安在禁令後再次踏上日本,豐臣秀吉也以禮相待,但范禮安因形勢變得嚴峻,而不得不作調整。他考慮到日本傳教事業在將來可能日漸惡化,認為有必要在日本之外的地方設立離岸基地。在1592年,他決定在澳門成立一所神學院,作為培養中國和日本的神職人員。之所以選擇在澳門,既是因為澳門連接日本的貿易港,不但保持交通往來,並且能透過貿易提供資金,萬一日本的局勢趨向惡化,澳門的神學院也不受影響。此外,他認為日本學生應該遠離家鄉,與耶穌會士們一起生活,才能培訓成優秀的神職人員。

  范禮安在澳門創辦神學院的計劃是非常宏大,但同時也受到印度教區的上司和耶穌會士(包括日後聖保祿神學院首任院長孟三德)的反對,但在他的堅持下,這座神學院終於在1594年成立,被稱作聖保祿神學院,也是中國第一所西式高等學府。對於神學院的目標,范禮安在寫給神學院學院的訓誡中提及:「該神學院是日本(教會)的一個機構,創設它的主要目的,是以此幫助日本的耶穌會和基督教界,同時支持中國的傳教活動。」

  這所在中國土地為日本和中國傳教開設的天主教神學院規模不小,在落成初期一度引起明朝官員懷疑,以為葡萄牙人的堡壘。神學院除了有人人皆知的天主之母教堂(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外,學院被一道夯土牆包園,使修士們與世俗分隔,專心一意地學習。若想進入學院,就要從教堂右側的入口門廊進入,神學院內有教學樓、飯堂、收容所和禮拜堂等設施,供修士們在此學習和生活。另外,神學院還有庭園、印刷所、圖書館、藥房和診所等多元的設施。

  耶穌會創辦人聖依納爵.羅耀拉認為知識是對抗異端的利刃,所以辦學興教是耶穌會創立以來非常重視的一環,更把學校的規定寫在耶穌會會憲上,而這成為范禮安制定神學院課程的基礎。在眾多課程中,拉丁語是最重要、也是入門科目,因為這是學習神學的必要語言。然後,學生還要修讀教養科(哲學和人文課程)、倫理神學和教理神學。

雖然天主之母教堂在1835年被燒燬,但教堂右側的神學院建築仍然未徹底摧毀。
(圖片來源: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isualizing Cultures)


  當然,學生們上課可不是只有坐在課室聽書,他們也參與討論和辯論,而這些皆是為日後的「石上考試」作準備——考生將坐在石上,在院長、講師、學者和修士面前作答辯,順利通過考試後才能畢業。不少日本青年遠離家鄉,來到澳門的聖保祿神學院學習,然後心懷抱負和信念返回家鄉開展傳教工作,但可惜在那裡卻面對各種苦難和迫害,更為信仰而犧牲。


一場船難與二十六名殉道者

  在大三巴牌坊背後是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在館內展示一幅非常駭人的畫作:圖中呈現二十三名天主教徒被掛在十字架上處死,就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幅畫的真跡現時收藏於澳門主教公署內,在1640年由議事會出資找人繪畫,它講述日本天主教史上的一件大事——長崎二十六聖人殉道的事跡。

位於天主教藝術博物館的長崎聖人殉道圖複製品

  豐臣秀吉在1587年下達《伴天連追放令》後,限制天主教在日本傳播,但沒有立即進行迫害,甚至與一些耶穌會士保持友好關係,其中擔當「通譯」(翻譯)的耶穌會士陸若漢(João Rodrigues Tçuzu)。顯然地,豐臣秀吉初期仍對天主教留有一絲容忍,但多年後為何殘酷地處死天主教徒呢?首先,日本曾經多次爆發宗教叛亂,其中「一向宗」(一支日本佛教派系)的叛亂更是自立為國,堪稱大名們的惡夢,這也使日本統治者對各個宗教勢力非常警戒,特別是迅速壯大的天主教。然而,一場船難把豐臣秀吉的憂慮帶到另一層次。

  在1596年,倒楣的西班牙商船「聖菲利浦號」(San Felipe)因接連遭遇颱風,最後飄流到日本四國島的灘頭。在那個時代,船難後即使沒有人員傷亡,他們登岸後也要面對命運的考驗,特別是地方統治者的態度。當時,土佐大名長宗我部元親【6】雖然讓「聖菲利浦號」的人員登岸,但他表示按照慣例,船上的財物必須充公。

  這種似乎「打劫」的行為,西班牙船員理所當然地作出反對。不久,豐臣秀吉的家臣增田長盛來到四島,船員們向增田長盛抗議,他們拿出一幅世界地圖,展示西班牙征服了大片土地,統治著龐大的帝國,日本在西班牙面前不過是個小小島國罷了!與此同時,船員還「透露」西班牙國王征服的方法:他會先派出傳教士到一處地方傳教,待當地的人改宗後,就會派遣軍隊征服當地,佔領那個地方。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他在1580年起兼任葡萄牙國王,其帝國版圖包含歐洲、非洲、亞洲和美洲的地方,被冠以「日不落帝國」。(圖片來源:Wikicommon)

  「聖菲利浦號」的船員原本想吹噓西班牙國王的強大武力,希望迫使日本讓步,但增田長盛得悉西班牙人可怕的陰謀後,立即向主公豐臣秀吉稟報事件。自沙勿略踏足日本後,天主教在日本迅速傳播起來。當時,不只是耶穌會,方濟各會亦在日本活動。

  自西班牙國王在1580年兼任葡萄牙國王後(即葡西合併),西班牙的修會也紛紛進入一直屬於耶穌會的亞洲。相較於新興的耶穌會主打統治階層和貴族的策略,「老派」的方濟各會更採用傳統的「自下以上」傳教方式,公然在街上佈道,而他們的傳教範圍亦不侷限於九州,也進入了京都和大阪等重要城市。在豐臣秀吉來看,敵人的間諜已經深入日本的心臟,危及到他的統治,可謂岌岌可危!

  有見及此,豐臣秀吉不但重申禁教令,還下令逮捕在京都和大阪的天主教傳教士。結果,七名方濟各會士和三名耶穌會士先後被捕,與這些教士同行的信徒們(共十四名)也無所幸免;在他們當中,最幼小的是十二歲的類思.茨士和十四歲的多默.小崎,他們都是日本天主教信徒。這些人被帶到京都削去左耳,並且遊街示眾。

  然而,這些人的苦難並未就此結束,豐臣秀吉下令把囚犯從京都押送到長崎處死。這何謂一條地獄般的苦路,信徒們忍受到刺骨的風雪,橫越日本近一半的國土。雖然如此,兩名天主教信徒不惜隨同隊伍照顧傳教士,而他們也同樣地被逮捕。

  在1597年2月5日,二十六名信徒被帶到長崎西坂山上。為了警告民眾和葡萄牙人,他們採用日本最殘忍的「磔刑」處決——受刑人被捆綁在十字架上,然後劊子手們把長矛翻覆刺進他的身體,讓他痛不欲生地死去。

1628年繪的日本長崎二十六聖人殉道畫作(圖片來源:Wikicommon)

  長崎二十六人殉道的事件被寫成報告,經過葡萄牙人的航線,迅速傳回歐洲,而效果也是豐臣秀吉所期望,歐洲人不再認為日本人像天正遣歐少年使團般虔誠信仰天主教,而是會作出殘酷迫害天主教徒的事。往後,一些描繪日本的地圖或繪畫中出現掛在十字架上的天主教徒,可見這件事件成為震撼歐洲人的事情。


大迫害時期

  二十六名殉道者的鮮血,只是日本天主教徒被迫害的第一滴血……

江戶幕府開創者德川家康,結束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日本戰國時代。
(圖片來源:Wikicommon)

  一年後(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日本再次捲入戰火中,最終由大名德川家康統一全國,並獲天皇冊封為「征夷大將軍」,結束日本漫長的戰國時代,開創江戶幕府統治的時代。與之前的統治者一樣,德川家康依舊重視南蠻貿易,維持與葡萄牙人的貿易,甚至讓關係友好的陸若漢繼續擔當通譯一職,凡涉及南蠻貿易的事務,都會向陸若漢諮詢再作定論。儘管德川家康對耶穌會和葡萄牙人初期保持不錯的關係,但豐臣秀吉發佈的禁教令仍然沒有取消,其後關係更與「慈悲聖母號」(Nossa Senhora da Graça)一起沉入海中。

  在1607年,一批獲得「朱印狀」【7】日本人在澳門被殺,其後葡萄牙商船「慈悲聖母號」在1609年前往日本貿易,事情揭發後招來幕府報復,葡萄牙商船最終自爆在長崎港。由此可見,得罪這位大將軍可能會招來非常可怕的報復。除此之外,西班牙人、英國人和荷蘭人先後抵達日本,並獲得官方的優待,甚至在日本成立商館,這也意味著江戶幕府隨時能找到另一批外國人取代麻煩的葡萄牙人,令南蠻貿易不再是葡人維持與日本關係的「底牌」。

  在「慈悲聖母號」事件後,德川家康對天主教徒的處理轉為嚴密禁止。他發現九州大名有馬晴信是名天主教徒,並且提供庇護給教徒,因而下令有馬晴信自殺。曾經得到重信的陸若漢也在1610年因失去德川家康的信任而被離開日本,轉到澳門從事在中國傳教工作。在1614年,江戶幕府再次宣佈禁教令,但仍然有傳教士偷偷乘搭商船進入日本,包括從澳門聖保祿神學院培訓的傳教士。

1622年「元和大殉教」(圖片來源:Wikicommon)

  1622年,兩位傳教士被揭發扮成商人乘搭朱印船到日本,被捕的船長和傳教士處以火刑【8】。江戶幕府隨即大肆搜捕和迫害天主教徒,在1622年9月10日於長崎西坂上(二十六聖人殉道的同一地點),把五十五名天主教徒處以火刑或斬首,包括耶穌會士斯皮諾拉(Carlos Spinola),他是天主之母教堂(大三巴牌坊前身的教堂)的設計者。這次「元和大殉教」,是日本史上殺害最多天主教徒的事件。


島原之亂

  一批日本天主教徒被帶到官員前,差役把一塊刻有聖母或耶穌的鐵板放在教徒前,命令踩踏這塊神聖的聖像上,這儀式被作「踏繪」,是江戶時代用作測試天主教徒的儀式。若受審者不願意踐踏聖像,則被視作天主教徒被捕受刑。

踏繪用的耶穌像

  面對殘酷的迫害,不少天主教徒只能把信仰藏起來,躲在室內最隱匿的角落禱告。他們把天主教的聖母製作得像佛教的觀音菩薩像作祈禱和禮拜,而這類觀音像被稱作「瑪利亞觀音」。教徒們祈禱的念珠,也是把細小的十字架綁在長長的佛珠末端。這些教徒們用盡一切的方法就是遮人耳目,避開所有幕府的追查,把自己的信仰保留下來。

瑪利亞觀音像,雖然聖像看似觀音菩薩,但可以看到聖像胸前掛有十字架,這種聖像成為隱匿基督徒供奉的物品。

  然而,日本教徒們的苦難並不限於宗教上,他們的生活上同樣過得非常痛苦。由於江戶幕府把葡萄牙商船限制在長崎和平戶貿易,使原先依靠南蠻貿易的九州大名的財源大幅減少,於是轉向領地內的百姓加徵稅收,加上九州的島原和天草地區發生天災,令農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1637年,一名農民因交不起稅金,妻人被官員追走,結果引發九州天主教徒的動亂。他們推舉十六歲的少年天草四郎為首領,各地的教徒和忍無可忍的民眾紛紛加入起義軍,並且佔領荒廢的城堡——原城為據點。儘管江戶幕府數次出兵鎮壓,但都無能成功,於是包圍原城,並且命令荷蘭東印度公司炮轟【9】。

天草四郎,他的生父為天主教大名小西行長的家臣,在島原之亂時被推舉為首領。
(圖片來源:Wikicommon)

  被圍困在城內的起義軍飽受饑餓和炮火的折磨,傷亡慘重,最終幕府軍在1638年4月攻入原城,「島原之亂」被鎮壓。雖然幕府事後對施行惡政的大名問罪,但他們認為叛亂是受到天主教和傳教士影響,在1639年下令徹底中止與葡萄牙人的貿易。儘管澳門議事會在翌年(1640年)派出使團到長崎,希望日本重開貿易,但幕府不單沒有同意,甚至把使團人員處死。

  自此之後,澳門與日本的南蠻貿易宣佈中斷。一批逃難日本的教徒躲藏在澳門聖保祿神學院背後生活,無法再返回日本。日本天主教似乎結束。


東洋的奇蹟

日本長崎的大浦天主堂,為世界文化遺產「長崎與天草地區的隱性基督徒關連遺產」的文物之一。

  在1639年,日本的江戶幕府宣佈禁止與葡萄牙人的貿易和往來,這也意味吉利支丹斷絕與外界的聯繫。幕府改為與荷蘭人往來,因荷蘭人是信奉基督新教,且非常重視商業利益,沒有像葡萄牙人一樣派人傳教。自「島原之亂」後,日本再也沒有經歷大規模的戰亂,安然地渡過兩個多世紀。直到1853年「黑船」出現在江戶(東京),美國將領培里要求日本開國,翌年(1854年)日本同意要求,其後俄羅斯、英國、法國等也相繼與日本簽訂條約。

  隨著日本向歐美國家開放,天主教也重新登上這片國土,在1862年巴黎外方傳教會派員在日本興建教堂,同年羅馬教廷把1597年長崎的二十六名殉道者冊封為聖人。經歷三年,位於長崎的大浦天主堂在1865年落成,這座教堂由於是供法國人使用,因而被稱作「法國寺」,但宏偉的教堂仍然吸引無數日本人來參觀。

珀蒂讓神父,他在1865年首次接觸日本的隱匿基督徒,並把消息傳回羅馬。
(圖片來源:Wikicommon)

  在大浦天主堂啟用後的一個月,十五名長崎居民來訪,在堂內的珀蒂讓(Bernard-Thadée Petitjean)神父前來接待。在祈禱後,這些居民表明他們與神父信奉相同的信仰——歷經兩百多年,天主教並未在日本消失,一批日本天主徒的後裔在幕府的迫害下堅持信仰。珀蒂讓立即把發現信徒的喜訊向羅馬匯報,而教宗庇護九世更稱之為「東洋的奇蹟」。

  雖然日本允許外國人建立教堂,但從未解除對日本天主教徒的迫害,信徒發現的消息傳出後,江戶幕府在1867年在長崎大規模搜捕隱匿基督徒,約3,400名信徒被捕和虐待,更有信徒遭殺害。即使明治政府執政,政府仍然宣佈嚴禁國民信奉天主教,被捕的隱匿基督徒分散流放在海島上。日本政府大肆迫害教徒,最終在1873年因歐美國家的壓力下解除禁令,國民可以信奉天主教,日本天主教迫害才劃上句號【10】。

位於長崎西坂的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前的紀念碑,在1962年開館,紀念1597年在此殉道的二十六名天主教徒。

  在1962年,長崎二十六聖人封聖的100週年,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在西坂山上開幕,在紀念館內有一份來自澳門教區的禮物。在二十六聖人殉道後,教會把殉道者的遺骨保留作聖髑,當中日籍耶穌會士雅各伯.喜齋、保祿.三木和若望.五島的,他們的聖觸一度保留在澳門,直到澳門教區在1963把聖觸送往長崎。

  值得一提,聖觸存放在刻有大三巴牌坊的銀色小盒內。在四百多年前,聖保祿神學院是日本天主教的海外基地,也是教徒們避難的歸宿。今時今日,在牌坊背後的墓室存放的日本教徒的遺骨,正是見證這段澳門與日本天主教的歷史。


註釋:

【1】日本天主教徒的稱呼,源自葡語的「Cristão」,即天主教徒,但在德川幕府禁教後被稱作「鬼利死丹」或「切支丹」。

【2】「大名」是日本領主的稱呼,他們忠於幕府將軍,並對自己的領地具有很大的管治權力。

【3】「天正」為日本的年號,從1573年至1593年為止。

【4】1580年起,西班牙王室兼任統治葡萄牙,直到1640年葡萄牙國王若昂四世(又譯「約翰四世」)復國為止。在這段時期,澳門與西班牙殖民地馬尼拉建立貿易,開闢了澳門與美洲的白銀貿易。

【5】「伴天連」是源自葡語中的「Padre」,即傳教士或神父,而「追放」則是指放逐。

【6】長宗我部元親是土佐大名,他依靠武力控制土佐所在的四國島,因此在豐臣秀吉派員之前,「聖菲利浦號」事件最初由長宗我部元親來處理。

【7】在1604年起,江戶幕府向特定商人發出特許狀,稱作「朱印狀」,持有者可從事海外貿易,而商船被稱作「朱印船」,這些日本商人主要在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等地貿易。朱印船制度直到1633年由幕府宣佈禁止。

【8】即「平山常陳事件」。事件起因是載有傳教士的朱印船在1620年前往日本的途中,遭到荷蘭和英國的船隊襲擊和搶劫,朱印船船長平山常陳返國後控拆遇劫,但英國人和荷蘭人則稱朱印船違規搭載傳教士,認為有理由「沒收」其貨物。案件直到1622年結案,平山常陳、傳教士和船員全被處死。

【9】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27年因出使日本失敗後,公司為了維持與日本的關係,於是轉為以幕府將軍的臣屬自居,不但每年派員到江戶參勤,也要履行將軍交待的任務,如1638年炮轟原城的天主教起義軍。

【10】在明治政府解除禁令後,一批隱匿基督徒加入正規天主教會,但仍然有一些隱匿基督徒選擇維持原來的信仰,但現今這群體卻逐漸式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