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碼頭街福德祠,位於大碼頭街二十八、三十號。 |
早上的大碼頭街(Rua do Teatro),人流並不多,只有一、兩家商舖開門,但隨著夜幕低垂,街道上的果欄紛紛開門,一部部載著生果的貨車駛入窄街中。百多年前,水果經水路從「大碼頭」上岸,儘管碼頭消失了,但這個地方依然保留生果批發的功能。
 |
祠內的《重修大碼頭福德祠碑》,它記載了福德祠早期的歷史。 |
作為一條古老的商業街,大碼頭街除了有不少古舊的果欄,也設有一座福德祠,供奉「福德正神」,即「土地公」。所謂「土能生白玉,地可生黃金」,土地公不僅是地區的守護神,也是商家們的「財神」。大碼頭街福德祠始創於何年,已經難以考究,但相傳在清代嘉慶年間(1796 – 1820),這裡已經建有一座小祠。福德祠由商戶與大碼頭坊居民所建,但由於這裡設有重要的「大碼頭」,福德祠應屬清朝大碼頭官員領銜的官廟。
 |
福德祠內的供台,上有一尊土地公神像。 |
據廟內石碑所述,現在的福德祠建於1881年(光緒七年)。話說起來,1875年(光緒元年)的一場颱風,導致大碼頭坊附近發生火災。由於當時的房舍多為木屋,火災很容易蔓延起來,但大火卻沒有波及「大碼頭坊」,居民和商家認為是土地神保佑,於是一起集資重修大碼頭街的福德祠。直到今天,一些大碼頭街的商家和工人仍然到福德祠,供奉土地神。
 |
福德祠內一側的「土地婆婆」神位,是 澳門廟宇少數的情況。 |
現時大碼頭街福德祠內,掛有一件「彩門」及兩對對聯。祠內的供台供奉土地公神像,而後面貼有一幅財神畫像。值得一提,供台左側的神位,供奉「土地婆婆」。相傳,「土地婆婆」認為人間應有富有貧,與救助百姓的「土地公公」不同,而被百姓視為自私自利、小氣吝惜,因而甚少被供奉。大碼頭福德祠卻設有「地婆婆」神位,可算是少見的情況。
 |
福德祠內的一件「彩門」 |
大碼頭街福德祠,不僅是澳門土地信俗的一部分,同時也見證大碼頭街商業及居民生活的演變。雖然福德祠仍然有一些商戶供奉和打理,但現時環境破落,部分地方更用作儲放雜物。大碼頭街福德祠昔日的光輝,只有商戶和居民們的力量來復甦,正如當年重修福德祠一樣。
(完)
參考資料:
- 譚世寶(2006)。《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廣州:廣東人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