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參加由旅院文化遺產學會主辦的「探索.廣州」一天遊活動,活動參觀城中三處地方:南越王墓博物館、陳家祠和中山紀念堂。由於是首次來訪廣州,所以對當地不太認識。雖然時間比較倉卒,但從中了解一些城市的歷史背景。
(續下文)
參考資料:
廣州作為廣東省會,是中國最大型的城市之一。「羅馬非一天築成」,廣州的歷史相當悠久,可以追朔至春秋戰國時代。當時楚國在今天廣州設立「楚庭」,廣州二千多年的歷史自此展開。其後秦始皇對百越發動戰爭並吞拼嶺南地區,但秦亡後使將領趙佗決定自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即今廣州越秀區),脫離中原政權。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為南越文王趙昩的王墓,與南越國宮遺址和木構水閘口遺址成為重要的南越國資料。 |
南越王墓為南越第二任國王趙昩的陵墓,為其中一處研究南越國歷史的最重要文化遺產,王墓中出土的文物提供大量實質的資料。南越國雖對西漢王朝稱臣,但從「文帝行璽金印」可以看到,國王對內則自封為帝,與獨立王國無異。同時,墓內出土的官璽也說明南越的政治制度及架構。
文王趙昩的「絲縷玉衣」,為現今中國唯一被發現的絲縷玉衣。 |
趙佗統治百越時,帶來中原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加上沒受到秦末亂局的影響,南越地區得以穩定發展。嶺南地區物產豐富,除了耕作水稻外,居民也會種植水果、捕魚和餵養畜牧,工具以青銅及鐵器為主。南越的手工藝術也非常進步,玉雕工藝上更是令人讚嘆,絲縷玉衣、角形玉杯及玉佩等都極緻的精品;此外,金器、銀器、青銅和絲綢方面的技術也是相當出色。軍事方面,南越軍隊採用中原軍隊的架構,武器也從青銅器發展為鐵器。另外,南越重視商貿,並早已與中亞等國進行海上貿易,墓內的舶來品見證當時早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葡萄美酒夜光杯」,是「角形玉杯」的最佳寫照。 杯為犀角形,是明代以前唯一具多種浮雕技藝於一身的工藝品。 |
以上所述,只是南越王墓帶出的資料中的小部份,而墓葬也說明當時醫藥、娛樂、生活狀況、葬禮儀式及生死觀等細節。考古發掘是歷史研究重要的來源,特別是缺乏文獻記錄的歷史。從遺物、遺跡和遺址中,人們可以直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和生活方式。它們是極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和旅遊資產,對社區有重要貢獻。不過考古發掘是必不能盲目進行,沒有十足的準備和明確的目標,只會為文物帶來無法彌補的破壞。
來自波斯的葯物和葯箱,為南越海上貿易與醫藥方面帶來線索。 |
反觀澳門,考古發掘的較為落後和緩慢。以黑沙考古遺址為例,工程始於1970年代並斷斷續續地進行,但發掘十分緩慢。至於聖保祿神學院遺址發掘,也是斷斷續續地進行。已發掘學院遺址,現在竟遭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甚至為盲目發展而犧牲重要的其他遺產。
由此可見,澳門考古發掘進度緩慢,而且系統落後和目標含糊,未能好好保護未發掘與已發掘的遺產。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好好檢討並完善考古工程系統,包括技術、資源、管理及計劃,以及目標和日後利用。(續下文)
參考資料:
- 澳門藝術博物館(2003)。《澳門史前考古與文化》。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
- 鄧聰與鄭煒明(1996)。《澳門黑沙》。澳門:澳門基金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