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台,曾為聖保祿神學院的觀星台,在戰役中改建成炮台並發揮重要作用; 後因其地理優勢,被政府強徵作軍事重地。 |
(承上文)
大炮台上的3位耶穌會修士,因站在位於澳門中央的高地上,對戰鬥的情況非常清楚。當荷蘭軍隊到達二龍喉與大龍喉之間時,精於炮術的修士們,冷靜地把大炮瞄準敵人,因為他們深信上主的保祐,或上主真的是保祐他們。其中一位修士正是羅雅谷,他瞄準敵人的火藥馬車,然後把火棉點燃。火花接觸火藥而引發爆炸,從而產生巨大的壓力把炮彈推出炮管。炮彈在空氣中不斷地高速旋轉,以當時人造物中最快的速度飛奔。炮彈擊中荷蘭軍隊的火藥馬車並引發爆炸,其他炮彈也擊中敵軍。
爆炸引起的傷亡並不如想像中大,只有五、六名士兵死亡,但對其他士兵的影響可真的是非常大。副指揮魯芬為求速戰速決,登岸後並沒有進行補給,士兵們的火藥早已用光了,現在唯一的火藥補給也毀掉了。「沒有火藥怎麼打下去?」,所有的士兵這刻恐慌地想。
看到敵人的攻勢慢了,安多尼奧下令士兵們馬上反擊,百多位葡兵以劍和火槍重擊荷蘭人。兵頭卡瓦爾略,與媽閣山炮台指揮若昂.蘇亞雷斯.維瓦斯(João Soares Vivas)在城中得知形勢後,也率領城中的部隊支援血戰的部隊。同時,位於大炮台附近的修士與奴役們也紛紛趕到戰場作戰。這時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出現大批士兵,他們高呼「聖地牙哥!」(Santiago!)地撲向荷蘭軍隊。“Santiago!”是伊比利亞半島士兵的作戰口號,原自「收復失地運動」時與摩爾人(Moors)的戰鬥,其後成為西班牙與葡萄牙的作戰口號。
近千人在匯集山泉處展開殊死戰。硝煙阻礙了視線,槍炮蓋過一切聲音,火藥使嗅覺麻痺,手中的劍不斷地揮砍,雙腳不知踏踩了多少具屍體。對於火藥爆炸以及不知多少援軍的出現,荷蘭人的軍心早已大亂。黑奴們在有如狂戰士般的攻勢下,沉重地擊潰敵人。對於這個劣勢,魯芬下令士兵往東望洋山頂進發。卡瓦爾略看到敵人開始往山上走,經過簡單的祈禱和“Santiago!”的呼聲下,紛紛往山上以搶先佔領制高點。
在熾熱的天氣下,早已筋疲力盡的荷蘭人以最後的力氣往山上跑,不少人掉下武器,甚至盔甲。當他們到達隱修院時,費雷拉早已埋伏已久的葡兵向他們送上子彈作「見面禮」。中伏的荷蘭人因不知有多少人在埋伏,拼命往山下逃走,剛好葡兵到達,雙方再次進行血戰。眼見氣勢磅礡的葡兵再次來襲,信心盡失的荷蘭人已經無心戀戰,此時向葡兵攻擊的目的只是希望殺出一條血路。
魯芬,荷蘭軍隊的副指揮,不幸地在身中12處刀傷下倒下了。「帶連隊衝鋒殺敵的是我,帶你們回來的是鬼!」,這是魯芬向部下訓斥時的話,結果他真的「兌現」了。不久,荷蘭士兵以另一種姿態返回劏狗環。原先在海灘上防守的士兵,看到同袍大敗便搶先逃回船上。如果他們是有「義氣」,為士兵們掩護,荷蘭軍的傷亡可能會少得多。市民、士兵、奴役、修士等不停地向荷蘭人追砍,頓時間海水被染到紅色。很多荷蘭人在逃命時被殺,生還的則不斷向海上的小艇奔跑,子彈不停地在他們身邊擦過。
得勝花園(Victoria Garden)中的紀念碑,當年荷蘭在這裡被炮火擊中,成為戰事其中的轉捩點。 葡萄牙政府於1871年於此地建立紀念碑。 |
經過漫長的殺戮下,看著被砍至面目全非的屍體,澳門人迎來首次大勝利。他們狠狠地重挫荷蘭人在東方的勢力,連總督科恩也怒斥這場戰役使他們失去最強大的部隊。奴役們在戰鬥中的表現,使他們得到了解放,而中國政府的海道副使也送給他們兩百擔大米作獎勵。荷蘭人在戰鬥中掉下的武器,成為葡兵的戰利品,包括軍旗、軍鼓、火炮和大量武器。
戰後,澳門市民在神父的領導下到教堂,正式為聖約翰主保日進行彌撒,感謝上主的光榮與庇佑……(續下文)
參考資料:
- Bontekoe, W. Y.(1646)。《1622年穿越中國南海的航行》。《文化雜誌》 ,75,63 - 68。
- Do Rosário, A.(n. d.)。《1622年荷蘭人襲擊澳門》。《文化雜誌》,75,59 - 62。
- Garrett, R. J. (2010). "The defences of Macau: forts, ships and weapons over 450 year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Ripon, É.(1997)。《1622年在中國南海航行》。《文化雜誌》 ,75,69 - 73。
- Rodrigues, J.(1623)。《1622年澳門擊敗荷蘭人》。《文化雜誌》,75,55 - 58。
- 林發欽(2005)。《澳門史稿》,澳門:澳門近代文學學會。
- 吳志良、湯開建與金國平(2009)。《澳門編年史:第一卷 明中後期(1494 - 1644)》,廣州:廣東人民。
- 韋慶遠等(2008)。《澳門史新編》,澳門:澳門基金會。
- 李鵬翥(1988)。《澳門古今》,香港:三聯書店。
- 黃鴻釗與李保平(譯)(2000)。《歷史上的澳門》(原作者:De Jesus, M.)。澳門:澳門基金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