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千上萬的澳門市民與內地旅客每天從關閘邊檢大樓往來兩地,澳門與內地近在咫尺,關閘的存在彷彿只是為純粹分隔兩地而設立。在關閘邊檢大樓前,保留著一座葡式凱旋門建築物,人們如潮水般在它的兩側往來。不過,有多少人知道這座舊關閘拱門(Border Gates)曾經主宰澳門大權,亦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濃墨重彩的一頁。
今天所看到的關閘拱門並不是最古老的「關閘」,它早已在一百五十多年遭受到破壞,而位置亦不在此處。澳門原為珠江三角洲的眾多孤島之一,隨著江水帶來大量的沙泥慢慢地形成一條沙堤(Sandbar),形成澳門「沙頸岬」(Tombolo cluster,為連島沙洲與陸連島合併)的地形,而這條沙堤自古被稱為「蓮花莖」。直到20世紀前,澳門地理尚未因填海工程有太大變化。
古關閘城樓 |
1553至57年期間,葡萄牙人在中國政府的准許下在澳門居留,數十年時間內人口不斷增加,成為重要的貿易港口。面對葡人在澳門的勢力日漸強大,中國政府開始考慮如何有效管理他們。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廣東御史龐尚鵬向朝廷提出治理之法,建議在要地設立一座關城,防止華人與葡人之間擅自往來;只有在檢查後,持有官票的人需在監管下以達至平等交易。【註一】 同年,中國潮州柘林軍隊發生叛變,廣東官員請求葡萄牙人幫忙,他們成功協助平亂後免稅一年作為鼓勵。一年過後,葡人拒絕交稅,廣東政府馬上封鎖澳門,澳門出現斷糧缺水的情況,葡人只好乖乖交稅。
經過這次「實驗」後,廣東政府決定在「蓮花莖」上建立關城以控制葡萄牙人。1574年(萬曆二年),中國城樓式的關閘建成,上有一塊扁額刻有「孚威鎮德」四字,門楣碑石刻著「關閘門」,設有官兵把守,兩旁各設兵房一所。關閘每月開關六次,即每三至五天一次,為澳門提供糧食和生活用品。1614年(萬曆四十二年)時,關閘守兵人數增至千人,編為雍陌營(因營設於香山縣雍陌村),由參將統領。直到1621年(天啟二年),廣東政府在「蓮花莖」西面建立前山寨(即今珠海前山村),廢雍陌營並把關閘編入寨中,設陸軍及水軍以加強控制澳門。高峰期時,前山寨設有二千官兵,可見中國政府對澳門的高度重視。
18世紀末《中國海岸卷袖圖》,可以看到當時關閘與前山寨的部署;此外,地圖對澳門詳細的描繪反映澳門的重要性。(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 |
註釋:
- 【註一】 原文:「山徑險要處,設一關城……使華人不得擅入,夷人不得擅出,惟抽盤之後,驗執官票者,聽其交易,而取平焉;是亦一道也。」——摘錄自:《解密澳門五百年》
參考資料:
- 亞洲電話新聞部資訊科(2009)。《解密澳門五百年》。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 黃鴻釗(1999)。《澳門簡史》。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