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澳門造船業:支撐澳門漁港的行業(二)

海軍上將拉科達,即罅些喇提督,他指揮1920年代澳門港口重整工程,對澳門當後發展有重大貢獻。(圖片來源:《澳門五百年: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承上文)

        澳門造船業在19世紀末期出現衰落,跟內港淤塞問題有關。自香港開埠後,澳門港口地位一落千丈,原因之一是內港長期受淤塞問題所困擾。在1865年時,內港錨地在低潮時也有3米,但1881年時卻減至1.68米,人們更推測如果情況繼續下去,四十年內港口低潮即可見底。內港一直以來是澳門最重要的港口,不論漁船或商船皆停泊在內港,這也正是為何船廠多設在內港北面的沙梨頭及新橋一帶,重整內港因而成為澳門能否生存及發展的問題。
        1919年,澳葡政府開始籌備港口重整規劃,一年後(1920年)由海軍上將拉科達(Lacerda,即罅些喇提督)指揮工程。工程經費十分龐大,約為1,200萬元,共花了八年時間,而工程的目標不僅是重整內港,更是開闢澳門第二個港口——外港碼頭。1921年,內港工程連接陸路東西兩旁的填海工程完成,並建立堤岸以備民船和小輪船停泊。同時,又在提督馬路(Avenida do Almirante Lacerda)一帶建立船廠,作民船建造及修理之用。在工程實施前,多數船隻在灣仔停泊和修理,直到工程後,沙梨頭、新橋及青洲一帶的造船業才得以恢復。
位於提督馬路的利記祥船廠,船廠早在1912年已經營運,今改為木材店,
但現遭發展商迫遷,面臨閉門結業的危機。
        可惜造船業的順境並不長久,20世紀初期的內地戰亂頻繁,在抗日戰爭期間更是百業凋零。很多船廠被迫倒閉,造船工人也失業,造船工會只好把工羨行會館按押給名為路義士的律師手中。其後,工會嘗試集資抵債,但因缺乏資金而破產,會館被迫出售以還債。輾轉間,工羨行會館在二十年後被美洲歸僑黃章耀伉儷購得。黃章耀及其妻林氏深知造船工會的困難,於是把會館送回造船工會。19458月,工羨行會館重修完畢,工友們立碑紀念工會這段慘痛史及黃氏伉儷的慷慨之恩。
        隨著工羨行會館再次回到造船工會手中,澳門造船業再次發展。在1958年至1959年間,澳門半島約有17座船廠,多數設於提督馬路及沙梨頭海邊街(Rua da Ribeira do Patane)海岸邊,在1965年更增至23座船廠,而船廠附近還有一些木材廠和機器鑄造廠作支援服務。
海事博物館內的風帆船模型,這種船隻一直沿用至20世紀50年代才被淘汰。
        1950年代的造船業以生產風帆船為主,通常有三枝桅,由20尺(約6.7米)至90尺(約30米)不等,大型風帆船可以航行甚遠,但航速較慢及需時較長,出海作業約花上十多天或一個月,所以漁民多在航程中把魚獲製成鹹魚,所以當時鹹魚業也十分興旺。因為早期造船以人手為主,也只有簡單的機械作為輔助,所以製造一艘風帆船需要動用一、兩百名工人,直到70年代情況才出現改變。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吳志良、金國平與湯開建(2009年)。 《澳門編年史:第五卷 民國時期(1912 - 1949)》 。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
  • 邢榮發(2005)。《澳門馬場區 滄桑六十年(1925 - 1985)》。《文化雜誌(第56期》。澳門:澳門文化局。
  • 鄭淑賢(2001年10月)。《引繩削墨巨舶 百年行業經興衰》。《澳門雜誌(第24期)》。澳門: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
  • 大眾報(1959)。《澳門工商年鑑 第三回(1958 - 1959)》。澳門:大眾報。
  • 大眾報(1965)。《澳門工商年鑑 第七回(1964 - 1965)》。澳門:大眾報。

留言

  1. 你好! 我最近寫了一篇關於石街建築的文章,當中借用您了一段關於造船工會會館的歷史,希望你不介意!
    http://blog.billyau.com/posts/2091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