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2的文章

路環:澳門最後的漁村風情(三)

(承上文)          與中國進行貿易,一直而來都是西方國家的渴求,葡萄牙人獲得澳門城區並進行貿易,更使其他國家欲仿傚之。經過荷蘭人多番入侵後,英國也同樣覬覦澳門及附近土地,但當英國在鴉片戰爭( Opium War )後取得香港後,不再對當地構成威脅。假如以為路氹兩島自此天下太平,則是大錯特錯。看到對方純粹用武力即可獲得更大的甜頭,葡萄牙人也欲仿傚她,不想再對軟弱的中國政府俯首稱臣,因而開始澳門第二次殖民擴張。 張之洞,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在《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中阻止葡萄牙人以外交手段奪取澳門。          澳葡政府於1851年(咸豐元年)迅速佔領氹仔後,立刻強徵課稅、修築炮台和設立警局,當然與氹仔有緊密關係的路環也成為吞併的目標。1864年(同治三年)時澳葡政府首次發兵攻擊荔枝碗,其後在1884年荔枝碗興建炮台(即今天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一些人視路環已在襲擊中被佔領,但事件上這僅是日後入侵行動的序曲。          其後的時間,澳葡政府多次對路環島上居民強徵課稅,並發兵擾侵,對當地民生構成嚴重影響。與此同時,即使吞併成功,也要使行動合法和合理。為此澳葡政府與中國政府展開談判,試圖採取外交途徑使非法吞併行為「合法化」。1887年中葡兩國簽署《中葡和好通商條約》(Sino-Portuguese Treaty of Peking)。這份條約名不符實,雖名為「和好通商」,但實為不平等條約。條約內容主要不是通商,而是「解決」中葡兩國百多年對澳門的問題。         這個問題對路氹兩島言而非常重要,因為問題是路氹兩島為「澳門屬地」或是中國領地。當時兩廣總督張之洞等人對條約內容強烈反對,提醒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要審視清楚內容。結果雙方就這個根本問題一拖再拖,即使條約簽署後還未能解決,最後問題也不了了之。雖然澳葡政府未能從條約中使入侵合法化,但間接為1910年路環全面被澳葡政府吞併埋下伏筆。 1900年的路環炮台,可看到炮台上只有一根32磅前膛炮。 (圖片來源:"The Defences of Macau: Forts, Ships ...

路環:澳門最後的漁村風情(二)

(承上文)         1669 年(康熙八年),遷界令終於解除,「遷民」獲准返回家園生活。回到百廢待興的家園,村民不禁難免流淚,既為回到故地而高興,但又為日後的生活而憂。路環的田地不但荒廢而久,而且土地本來就不肥沃,所以只能生產薯芋等雜糧。因不忍看到百姓生活困苦,香山知縣張汝霖於 1746 年(乾隆十一年)向朝廷提出免納田稅,以讓百姓能休養生息。 20世紀初位於路環作業的漁船(圖片來源: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澳門昔日生活照片》)          當時路氹兩地村民以打漁撒塚為生,漁農共存;村民雖有客家人,也有水上人(又稱「蜑民」)。村民除了出海捕魚外,也會用沙田作漁農之用。沙田是指從沙灘開闢出來的田地,因屬於官田而需要納稅。田主一般會把沙田租給佃戶耕種,每年需納租穀;有人也把田地改建成漁塘作養殖水產之用。田地買賣主要是叔姪兄弟之間進行,因出於情誼而稱為「送田」。賣田一般會附給一片荒園,荒園主要生產食草,能供漁產餵食,又能作為耕地的肥料。 20世紀初時,路環村民在春季進行犁田。 (圖片來源: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澳門昔日生活照片》) 除了漁農和前文所提的產鹽之外,村民會養殖生畜和家禽;而家中的婦女作採蠔、曬鹹魚和製造蝦醬以幫補家計。乾隆年間開始的免稅措施,經過嘉慶年間( 1796 年至 1820 年),直至 1846 年(道光二十六年),使路環村一帶得以發展。在 19 世紀中葉(道光、咸豐年間)的路環正處於鼎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路環村,眾多漁船及商船聚集在海岸邊,此時村落不但是一座漁村,也是一處小商埠。由於有大量船隻聚集,村內的造船業及其他相關行業,包括木材業、建築業、搭棚業和建築材料供應等,都十分興旺。村內的魚欄、魚行、船舖、當舖、雜貨店等林立,而地價也較乾嘉時期上漲不少,同時路環村與鄰近其他島嶼和村落交流頻繁,可見路環村的繁華程度與傳統被認為是孤島伶仃成極大的差異。 1970年代路環造船業(圖片來源:歐平,《澳門舊事:歐平濠江昔日風貌攝影集》) 在 19 世紀中後期(同治、光緒年間),路環村開始步入衰微。商舖數量依舊不少,全島當時約有一百二十多戶,行業種類同樣是十分...

路環:澳門最後的漁村風情(一)

澳門最後的海村風情——路環村         近年澳門翻天覆地的變化,為這座小城增添了新色彩。還記起小時候老師常說,澳門過去是一條小漁村。昔日千帆飄揚、萬船聚港的景象已從內港消失,哪麼我們真的錯過了這種景色嗎?我們真的只能從舊照片或書本中,幻想虛構但曾經存在的過去嗎?         對大多數澳門人言而,路環村是既遙遠又陌生的地方。官方雖對古村的稱呼為「路環市區」,但路環村得以保留它原始的一面,或許是澳門早已消失的一面。沿著十月初五馬路( Avenida de Cinco de Outubro )漫步,飽覽古村風貌,細聽海浪之音 …… 若要真正地感受澳門,路環村更勝鬧市或賭場。         氹仔( Taipa )和路環( Coloane )兩島,由於遠離澳門的煩擾及雜亂,所以歷史文化和人文風貌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不過近年兩地急速地城市化,對當地僅存的文化構成嚴重威脅。對於氹仔和路環早期的歷史,一直鮮有人研究之;但近年經過多位學者進行深入研究,路氹兩地的歷史漸漸變得清晰,社會大眾對兩地文化也有所關注。         路環村位於島的西岸,為島上最大的村落。跟澳門和氹仔一樣,「路環」並非村落最古老的名稱。若翻閱古籍及調查文物,會發現路環古稱分別為鹽竈灣、鹽灶灣(天后古廟內的古鐘)、鹽灶(譚公廟內的對聯)及鹽灣。自南宋高宗紹興年間( 1131 年至 1162 年),香山縣南邊被設為產鹽區,由於路環位於產鹽區內,因此村民稱為「灶丁」和「灶戶」,其所納之稅為「灶稅」。 譚公廟前地,曾為路環村的主要鹽區。         昔日主要的鹽場,為譚公廟前地至三聖宮地,即 十月初五馬路海岸 。由於接近海邊,所以方便採集海水作製鹽。以鹽來命名,足以反映產鹽業是路環村村民的經濟生產。當時產 鹽業是路環村極為重要的產業,它為村落帶來大量財富,四座廟宇的與旺也基於此。 直到 20 世紀初,路環村尚存在產鹽及買賣,甚至供應至...

《羅憲復憶:雀仔園的人與情》後

         每個人都是城市的細胞,假如人的逝去所帶走的是城市的精神,那麼我們的城市正步向死亡 ……          旅院文化遺產管理課程二年級學生每年都會舉辦活動,以宣揚文化遺產及提高大眾對遺產和社會的關注。活動為「文化遺產詮釋」(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課程的實踐部份。因今年為「世界遺產日」(“ World Heritage Day ”)以「世界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當地社區的角色」(“ 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Local Community ”)為主題,所以活動也以此為題。         表演的故事發生於 20 世紀初的雀仔園坊,在此之前必須先簡介雀仔園坊的過去。雀仔園坊( Bairro Horta da Mitra )本是澳門舊城區內的樹林,曾為葡萄牙人狩獵的地點,直到 1863 年,澳葡政府才正式開闢「雀仔園坊」。由於不少華人在附近的水坑尾坊( Bairro do Campo )工作,所以皆聚居在雀仔園,形成濃厚的社區鄰里關係。          雀仔園內建有一座福德祠,為區內重要的廟宇建築。 1883 年,澳門總督湯馬士.羅沙( Tomás de Sousa Rosa )因修路而批出新地作重建福德祠,並為街道修建石級,故以其名命名街道:「羅憲新街」( Rua de Tomás da Rosa )。這正是為何故事名為「羅憲復憶:雀仔園的人與情」(“A Tale of a Street: Community Heritage of Rua de Tomás da Rosa”)。故事講述一條居住在雀仔園內的老街坊(慶伯),在臨終前「復憶」自己的過去,從一個頑皮的青年,成為區內德高望重的福德祠值理會主席,為當地社區服務。         嚴格來說,表演的故事性並不高,但卻不會受到劇情的束縛,讓內容及...

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社區的角色(四)

夜黑人靜的福榮里,一些住戶依然居住在里內,但隨時間過去,這種鄰里關係遲早消失。 (承上文) 「社區的靈魂與文化遺產是緊密連繫的。」【註一】 社區是遺產最主要的利益關係者( Stakeholders ),應負起主要的權力和責任。在關係到少數民族及原住民等的遺產處理上,政府與專家必需對這點十分清晰,畢竟遺產議題是極具政治性;一旦處理不當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既然如此,社區該如何承擔保護遺產的責任? 對遺產進行深入研究是管理保護的首要任務,而研究工作除了專家和學者外,更重要的是社區大眾的參與( Participation )。因為他們對遺產自身有詳細的資料,他們的參與無疑會影響到研究結果及日後的政策。假如由於一些資料較為敏感和機密,收集資料及建檔時上必需得社區大眾的同意和許可,需要更謹慎和彈性的處理。 「詮釋才會了解,了解才會欣賞,欣賞才會保護。」【註二】 在遺產詮釋(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工作上,社區大眾的參與同樣是不可忽視,必需尊重他們的意見。雖然這樣會使工作受到不少限制,但能贏得他們的尊重和信任,對日後合作百利而無一害。此外遺產詮釋的正確度和效果也會變得更全面和真實。 在制定政策及法律上,政府應向社區大眾提出諮詢,以充分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意見。政府也應主動邀請社區人士加入制定程序,在計劃、執行及監督上發揮指導作用。非政府組織(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能擔當政府與社區大眾之間的協調方,特別是兩方出現火花和衝突時。假若政府強行政推出策及法律,只是剛愎自用,破壞兩方的信任和合作,最後導致兩方更複雜的矛盾。 除了研究及詮釋工作之外,應對一些社區人士作培訓,以便提供遺產管理及發展的人才,這樣遺產才能世代得以延續下去。當社區大眾熱愛他們的遺產時,他們會愛惜和保護它們,從而達致父承子繼的成果。保護遺產是發展的前奏,只有社區對遺產產生熱愛,遺產才能化為資源,為社區發展注入新動力。 賭城的燈光能否取替澳門遺產的 光輝呢? 每天早上當坐上「發財巴」時,看到廣告的一句話:「錢真的是無法抗拒。」的確金錢真的是十分吸引,但為了金錢出賣自已作擁有的,值得嗎? 「民族的價值觀一定不能有『錢』字,一個只為錢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一個民族必須有精神。」 ,這是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對急速...

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社區的角色(三)

(承上文) 踏入教堂內,走進富麗堂皇的廳堂,看著華麗莊嚴的祭壇,一磚一瓦、木雕石刻皆是前人的遺作。即使他們的肉體早已灰飛煙滅,但靈魂依然存在,穿越時空的限制呈現我們的眼前。文化遺產不單是現在和過去的交接點,也是每個社會某一時期的縮影。透過它們可以了解過去,以填補歷史的空白,從而為人類發展帶來借鑒。「回望過去,展望將來」,總結和累積經驗是發展其中的關鍵,但記憶總會因消失而遺忘,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正是希望保護僅存而具價值的過去。 向大眾解釋文物背後的意義及價值,能加強他們對文物的關注,從而推動遺產保護。 (圖片來源:旅遊學院文化遺產學會) 一些人會認為文化遺產保護者,只是一群沉倫過去和懷舊( Nostalgia )之徒,以保護所謂「遺產」之名,阻礙社會發展。事實上真正的遺產保護者不是沉迷過去,反而更著眼未來的發展。這種說法似乎十分矛盾,但當了解時間的「連續性」( Continuity )時,一切就不再存在矛盾。過去形成現在,現在構成未來。若不保護和利用過去的根基,怎樣去發展宏大長遠的未來?由此可見,文化遺產保護者所重視的不單純是過去或未來,而是由三者共同組成的時間「連續性」。 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點正是「連續性」上。假如社會因發展而犧牲了這種珍貴的文化資源、僅存的根源和身份載體,社會根本是沒有將來可言,現在的發展只是毫無意義地對社會靈魂的噬食! 2006 年中旬,「東方拱門」( Orient Arch ,俗稱「生鏽鐵」)旁邊的中聯辦大樓正施工中。對於這次工程的展開,當初大概沒有人對它產生懷疑,也沒想會引發如此嚴重的社會反彈。事因澳門政府在工程前悄悄地「重整」羅理基博士大馬路( Avenida Dr. Rodrigo Rodrigues )一帶發展方案,在只有少數人士知情下,提高該區將來興建的建築高度。假如是一般大城市簡直是何足掛齒,但工程卻對東望洋燈塔( Guia Lighthouse )帶來直接影響,「澳門歷史城區」正面臨嚴峻考驗。 東望洋燈塔,今天我們還能直接看到它,但不久我們只從高樓之間的空隙中窺視它…… 隨著少數敢作敢言的學者、專家和議員向政府連番批評,社會大眾開始意識到工程的嚴重性,市民及團體向事件提出關注。社會對工程作強烈反對,但政府以「合法」為由無動於衷。於是一些市民先後發函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告發事件,...

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社區的角色(二)

(承上文) 特殊的歷史背景使澳門擁有濃厚的歷史及文化底蘊,而「澳門歷史城區」(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 )及其他眾多的文化遺產正是最佳的證明。文化遺產常被視為重要的文化資源,但如何把資源化為對社會長遠發展有利的財產( Property )。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歷史城區」的主要景點,其商品化程度可以從附近的商店看到。 不少本地及內地學者較為重視遺產在經濟上的價值,的確「商品化」( Commodification )是最直接的途徑。把遺產發展為旅遊景點,有助地方的旅遊業發展,讓當地的經濟錦上添花;而對一些缺乏資源的地區言而更是命脈。遺產自身又能自負盈虧,減少社會的負擔。 得到「世界遺產」( World Heritage )美譽的遺產,更能大大提高它與地方的知名度,為地方帶來商機。此外世界遺產像磁石般吸引大量遊客,帶來大量財富。以享負盛名的威尼斯 (Venice) 為例,在 2009 年已有 20 億人次來訪,成為地區的經濟命脈。不過大量遊客到訪,造成古城出現沉降現象,帶來沉重負擔。「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報為世界遺產後,政府有意讓文化旅遊成為旅遊元素,可惜效果真的是不敢恭維。 遺產的經濟價值往往被人過分強調,卻忽視了它們更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文化遺產不僅是文化的象徵,也是根源( Root )和身份( Identity )的載體。 「若不以過去為榮,我們將失去未來;若毀滅我們的根源,我們將不能成長。」【註一】 社會和根源的關係有如綠葉與地下莖( Rhizome )。當社會欣欣向榮地發展時,根源也不斷地壯大。然而社會總會衰落,眼前茂盛的景象灰飛煙滅,但根源依然存活,等待著社會新發展的來臨。 歷史告訴我們,忘記根源的民族是不可能存活。猶太人( Jews )是少數僅存的古老民族,自羅馬帝國攻陷耶路撒冷後,他們一直過著國破家亡、處處迫害的日子,但他們依然頑強地生存下來,與之同期的民族及其文化早已消失。維繫猶太人的不單是血脈,而是維繫身份和根源的猶太教( Judaism )。猶太教是猶太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遺產,成為猶太民族成功存活的關鍵所在。 耶路撒冷西牆,是猶太王國遺留下來的遺址,現在成為猶太人的聖地。(圖片來源:sam189) 遺產作為團結民族和社區的力量,是根源和身份的「活生生」的標記。在戰火和災...

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社區的角色(一)

         每年 4 月 18 日為世界遺產日,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onuments and Sites ,簡稱 “ICOMOS” )會為「世界遺產紀念日」定下主題。適逢本年是《世界遺產公約》(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簽署 40 週年,今年主題定為「世界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社區的角色」( “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local communities” )。文化遺產( Cultural heritage )作為極為珍貴的文化資源( Cultural resource ),只是利用得當對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貢獻,但該如何利用,社區大眾又在當中擔當甚麼角色?本文將圍繞這個主題作簡單討論。 18 世紀中葉,工業革命( Industrial Revolution )開始在歐洲燃起,「革命之火」慢慢從擴散至世界各地。經濟為上的發展成為主流,在狂熱的開發主義下,一切資源會毫無保留地鍊成金錢,發展早已違背初衷。隨著資源、環境和社區因發展主義( Developmentalism )而受到嚴重衝擊,人類開始反思發展的本質和意義,因而萌生「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概念。 1987 年,聯合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註一】 這個定義帶出兩個重要信息:首先,發展是應為滿足需求而進行;然後,發展不應影響到後代的需求。為達成這兩項原則,可持續發展共設「三底線」( Triple bottom line ):經濟( Economic )、生態( Ecological 或 Environmental )和社會( Social )。近年,有人更提出社會底線應分拆出文化底線( Cultural )和政治底線( Political )底線,對於這種見解則見仁見智。 「三底線」平衡發展是最理想的可持續發展狀態。可惜「經濟為上」的觀念是根深柢固。人們往往認為先有金錢,才把金錢「回饋」社會和自然。經...

涼水井:汲井.追憶

         當走入這些舊區古村時,你不難發現被封閉的古井。水井是古時澳門重要的水源,在澳門自來水公司成立前,一直是澳門大眾主要的食水來源。隨著自來水的飲用增加,以及水源的污染,很多水井早已停用,只有極少數的水井尚可使用,包括亞婆井( Lilau )和涼水井等。 涼水井,位於涼水街口附近,是昔日涼水井村重要的遺跡。         從鏡湖醫院門診對面拾級而下,便到達涼水街口( Rua dos Curtidores )。街口有一座舊式民房,在民房旁邊會發現一處水井 —— 涼水井。涼水井的井口非常特別,以花崗石砌成方形,與一般圓形井口不同。對於製作者是否別有用心,或是純粹偶然,這點有待考究,但這種特別「設計」成為涼水井獨一無二的特徵。         涼水井,與亞婆井一樣,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昔日有數十戶人家聚居於此,形成位於新橋村與沙梨頭村之間的小村,名為「涼水井村」。涼水井村除了涼水井外,還有另外一處水井,名為「鯉魚井」,兩者皆為炮台山山泉的地下水。據說鯉魚井為小井,因水質優良而十分適合泡茶,但依然不及大井清涼,所以大井名為「涼水井」。一村二井,井旁築起小屋,村民依靠耕作,汲取井水為生,生活十分優柔自在。 吳歷, 又名吳漁山 ,為其中一名「清初六大家」,曾來澳修學並暫居涼水井村。 涼水井村也曾經有名人暫居。清代山水畫家吳歷(又名吳漁山),為「清初六大家」之一,中年時信奉天主教。他於 50 歲時( 1681 年,即康熙二十年)跟隨耶穌會士柏應理( Philippe Couplet )赴澳。在進入聖保祿神學院( St. Paul’s College )前,吳歷在涼水井村暫住,直到學院批准之。其後,他經過修習後以司鐸的身份返回內地傳教。吳歷在澳門學習期間,寫下不少詩句,如《三巴集》及《澳中雜詠》,提及澳門開埠初期的面貌和人文風情。 澳葡政府在 1863 年(同治二年)連佔新橋、沙梨頭等村落後,涼水井村也同屬政府管轄下。不久政府便對村內徵稅、設門牌及開闢馬路,在 1869 年(同治八年)左右闢建涼水街、大井巷( Travessa dos Poços )等...

沙崗:從義地到義字(下)

高樓出青牆,青牆圍竹林,竹林藏小寺,小寺名竹林。 (承上文)          在沙崗義塚尚未整頓前,一位名為蔡紫薇的道人來澳,並在該區建立「祥雲仙院」。後來他無心潛修,於是向正尋覓土地的紫竹林慈善會贈地。慈善會創辦人堅性和尚來自廣州華林寺,然後獨自來澳籌募建佛寺。 1911 年(宣統三年),堅性和尚與其他九位富商,各人捐贈 500 元(合共 5000 元),把道觀改成寺院,名為「竹林寺」。         高樓中出青牆,青牆圍著竹林,竹林深藏小寺。雖為寺院,但道觀的特色依然保留,可見中國道佛一家的宗教特色。由於竹林寺環境清幽,境色雅麗,寧靜清優,不少文人雅士來寺題詩作畫。竹林祥煙,雅屋幽境,直至今天依然存在。         沙崗區經過整治後,街道已開闢完成,但此曾為義塚,因而陰氣極重。事問誰願意住在陰地上,與亡靈「朝夕相對」的日子?因此該區初期可說是開闢了的荒地。在澳葡政府頭痛這個「燙手山芋」時,有人向政府提出願意發展沙崗區,他就是澳門鉅商盧華紹。當時的華商財雄勢大,「天不怕,地不怕,只怕無錢賺」。在政府開闢土地過程中,他們總是「化腐朽為神奇」的角色。 在盧華紹的大力發展下,住宅和商店紛紛興建,人們漸漸搬到舊沙崗區一帶居住,並合併為新橋區的一部份。為答謝盧華紹的協助,澳葡政府以他的小名來命名其中一條街道,為「盧九街」( Rua do Lu Cao );而由於該區曾為義地,因而以「義字街」( Rua da Emenda )來命名另一條街道。 義字五街市集,為澳門最後的露天市集。 大量人口遷入新橋及沙崗一帶,使該區成為澳門其中一處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當時街市大樓尚未出現,而買菜是在露天市集進行。新橋區的露天市集原先設在渡船街( Rua da Barca ),後遷至大興街( Rua de João de Araújo ),然後又遷回 渡船街,最後才移至今天的義字五街一帶。 所謂義字五街,全稱為「義字街小販認可區」,分別指盧九街、義字街、羅白沙街( Rua de Brás da Rosa )、道咩卑利士街( Rua de Tomé Pires...

沙崗:從義地到義字(上)

現在提到「沙崗」一地,很多人會想到氹仔沙崗市政墳場。近日清明節,許多孝子賢孫會到墳場掃墓祭祀,氹仔沙崗自然是人流繁多。在澳門半島亦有一處名為「沙崗」的地區,同樣是曾經作為墳地之用,但很難想像昔日的澳門「沙崗」,今天竟然是新橋區內繁華的地方 …… 澳葡政府擴建城區前,從三巴門(即今天包公廟旁)至三盞燈一帶,在新橋村之北,皆屬沙崗區。沙崗區內有一條小村,名為「沙崗村」,位於今天義字五街一帶。有關這條小村的資料並不多,但有記載顯示,村內的人口較鄰近的新橋村、石牆村等為多。然而,對沙崗區的記載主要是沙崗村外的墓地。 昔日高沙義塚位於「蓮花莖」一帶。由於沙崗在1870年代開始出現不敷應用,鏡湖醫院向附近地區覓地。 (圖片來源:《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史》) 生老病死,為人生必經之路。富人對身後事往往會辦得妥妥當當,絕不馬虎。反而,對窮戶來說,只能草草埋葬,望死者在天之靈保祐。當時華人社區的義塚,即窮人之埋葬地,主要是沙崗和「高沙」(即昔日蓮花莖兩側的沙地)。 「三巴門外塚纍纍,雄鬼喧呼去不回。」 【註一】 ,為當時路過沙崗的情況。黃沙漠漠,岡陵起伏,正是起名為「沙崗」的原因。草叢中皆為墳地,風吹草動時,露出地面上的枯骨,令人更令寒意。現在從消防局博物館至竹林寺一帶,全皆是墳地義塚         因為早期澳門人少,沙崗的墳地初時不算密集。 1864 年(同治二年),澳葡政府正式佔領沙崗區,但只是在旁邊開闢連勝馬路( Estrada de Coelho do Amaral ),沙崗義塚還是繼續使用。 1871 年,鏡湖醫院在沙崗附近建成,因傳統上醫院跟墳地都設於郊區,是當時澳門頗具規模的醫院。醫院初期只有中醫,直至孫中山以首位西醫行醫才改變。 1871年的鏡湖醫院,位於沙崗附近。( 圖片來源:《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史》) 1874 年,澳門共遭受兩次風災侵襲,遇難者人數眾多,特別是沙梨頭村,死者皆葬於沙崗,因而開始出現飽和現象。 19 世紀後期,霍亂、鼠疫等致命的傳染病在澳門傳播,令沙崗出現不敷應用的情況。一墓多葬的情形時有發生,此時沙崗更是聞者畏之、觸目驚心 ……         1908 年(光緒...

新橋:小橋流水人家(五)

永樂戲院,位於蓮溪廟前,為澳門現存戲院之最古老者。 (承上文)          對於土生土長老居民言已,新橋區的鄰里互助和濃厚人情是昔日的精神所在。隨著新橋一帶的發展,這種精神正漸漸從歲月中消失,街坊原來的友誼早已被高樓切斷。今天在區內能懷念這份精神的地方,莫過於蓮溪廟前的永樂戲院和新橋花園。         前文提及昔日蓮溪廟有一片空地,稱為「蓮溪廟前地」或「新橋大笪地」,而老街坊稱其為「爛地」。前地( Square )的設置,不論在中西城市規劃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提供 廣闊的空間供人休憩,也能作為居民交流的平台。在大事發生時,前地能聚集群眾作通知和商議之用。因此, 前地在維繫人們的關係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蓮溪廟地攤,一些老人依然在廟前設攤,幾十年來風雨不改。(圖片來源:陳國曉,《瞬間五十年》)         在 20 世紀初期,蓮溪廟前保留著一片「大笪地」。很多老街坊的童年回憶中,「大笪地」是他們的集體回憶,皆因小時他們都聚集在前地上玩耍。下午時,「講故佬」會到前地設攤為街坊們說故事,包括《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中國名著。小孩除了聽故事,也可以選擇看漫畫來消遣。到了晚上,蓮溪廟前地的節目更精彩,一些賣藥的人會進行各式各樣的表演,以展藥品的「功效」,也有人上演小曲、算命和賣小食。         蓮溪廟前地除了是街坊娛樂的地方,也是「尋寶」的好地方。每天清晨時份,一些街坊早已在蓮溪廟前地設「地攤」。所賣的東西應有盡有,包括手飾、書籍、傢俱、電子產品、古董等,全都是二手貨,舊的物品可以到地攤兜售。在週末及新年期間,前地更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甚至一些地攤會過宵營運,即所謂的「天光墟」。在華光先師神誕時,前地會築起戲台作「神功戲」之用。場面之盛大絕不亞於媽閣和譚公誕的規模,因華光先師是「神功戲」之神。 1968年的永樂戲院,為澳門國慶的表演場所。當年是「一二.三」事件後,所以表演十分隆重。(圖片來源: 歐平濠,《澳門舊事:歐平濠昔日風貌攝影展》) ...

新橋:小橋流水人家(四)

新橋蓮溪廟,為澳門最多神位的古廟。 (承上文)         新橋區有兩座重要的廟宇 —— 蓮溪廟和石敢當行臺,皆為清末建築。兩座 廟宇不但蘊含歷史和美學上的價格,更重要的是它們印證昔日新橋村的故事。         蓮溪廟建於 1830 年(道光十年),因位於蓮溪右側而得其名,初為奉北帝、華光、財帛、文昌和華佗,為二進三間式建築。北帝為水之大神,設北帝神位多少與蓮溪有關,因為新橋一帶長年受水患困擾。華光為火神,由於村內多為木屋茅舍,常常發生火災,所以其求財帛、文昌和華佗則反映村民的普通願望:財運、健康和文運。 蓮溪廟上的石獅子裝飾 1874 年的「甲戌風災」,蓮溪廟受到嚴重破壞。村民發起募捐重建並擴建,增加觀音菩薩、十八羅漢、天后、痘母元君、金花夫人、和合二仙和六十太歲等神位。廟內神位數量大增,令信仰上更多元化、更迎合村民各種需要,而「蓮溪新廟」成為全澳神位數一數二的廟宇。這也反映當時新橋村已是繁華之地,其程度應不遜色於今天的義字五街。可惜,開張後不到十日,又遭到風災破壞,但經過一些修繕後繼續開放。 蓮溪廟也曾有一片前地,設有養龜池(今遷至白鴿巢公園內)。龜即中國四象中的玄武,而北帝(又稱北方玄天上帝)正是玄武的人神化,所以養龜池是對北帝的崇拜。相傳每逢神誕,皆會築棚上演「神功戲」。神誕對社區有重要意義。對村落言已,神誕能連繫村民,是村民們普天同慶的日子;而「神功戲」更為簡樸的農村生活增添一些氣氛,為村民提供不同的娛樂。 石敢當行臺,為昔日新橋村的公所,旁邊的小房正是會議的地方。 相較之下, 石敢當行臺的規模則略為遜色。一般石敢當神壇只是簡單地立石刻或石頭而已,而立石敢當廟可說是聞所未聞。石敢當相傳是一名將領(或壯士、除妖師等,甚至姜太公本人),因其大膽勇猛、鎮鬼滅妖而聞名,但更可能為古時對石頭拜祭。         石敢當行臺建成於 1902 年(光緒二十八年),籌募及興建共花了 18 年之久。廟宇建成前,它僅是廟前的小神壇,與旁邊的「橋頭土地公」鎮守「新橋」。由於新橋村居住的多為農民,常遭到村外人欺...

新橋:小橋流水人家(三)

(承上文)         20 世紀初的新橋區,已與附近的涼水井、沙崗和石牆三村合併,成為澳門西北面的大區。即使「新橋」和蓮溪不在,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並未遭到嚴重的影響。由於不少居住在澳門舊城的人移居至此,人口不斷地增加。雜亂無章的木屋,一屋多戶的情況十分普遍,環境頗為擠迫,火災頻頻發生。即使如此,這種環境下培養出緊密的鄰里關係,以及居民間守望相助、團結互助的感情。 1970年代位於新橋區的膠花擋(圖片來源:歐平濠,《澳門舊事:歐平濠昔日風貌攝影展》)         1937 年抗日戰爭正式爆發,澳門雖然沒有直接捲入戰事中,但對澳門的經濟、社會和民生有嚴重衝擊。日本對澳門進行封鎖,加上大量難民,很多人因而餓死路邊。八年後戰爭終於結束,新橋居民為求生活,只好經營小生意,商舖林立的情況重現在青草街、渡船街和大興街上。由於筷子基、台山和高士德等地尚未出現商業區,其他地區的市民也會來新橋購物。另外,鴉片煙館、賭館、白鴿票店和當舖等也在區內設立,所以不難理解新橋為何有「小新馬路」之稱。         除此之外,沙梨頭和提督馬路海邊的船廠正對臨衰落。由於建築和造船技術十分相似,而木屋的需求非常大,所以很多造船工匠轉行為建築工匠,該區的建築業和裝修業變得非常興旺。與此同時,火柴廠、神香廠、酒廠和炮竹廠,以及澳門最早期的製衣廠,也在新橋區中出現,見證著澳門從傳統工業過渡至製造業時期。 1960 年代初,「世界毛紡大王」曹光彪在青草街建立五層高的廠房,為澳門毛紡業展開序幕,不久提督馬路至內港一帶出現很多紡織廠。 1973年的新橋區,其繁華不亞於當時新馬路一帶。(圖片來源:歐平,《瞬間五十年》)         另外,大量僑民從東南亞地區回流並聚居在新橋區,令新橋成為澳門的「美食天堂」。茶餐廳、大排檔、酒樓和食肆遍佈渡船街,為了服務街坊和工廠區的工人,食肆往往營運至晚霄。新橋區在 50 至 70 年代末正處於最繁華的時期,即使蓮溪早已被厚厚的泥土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