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清平街,餅店林立,不少都是以杏仁餅作產品,可見當時手信業以杏仁餅為主。 (圖片來源:《澳門街道的故事》) |
(承上文)
如果清平巷說澳門戲院業的發源地,那清平街正是澳門近代手信業的發源地之一。在華人社區裡,親戚遠友到外或回鄉,手信總是少不了的。所謂「千里送鵝毛,物輕情意重」,手信並不在乎禮物本身,而是重視情繫。提到澳門的手信,相信大家都十分清楚:杏仁餅、蛋卷、牛肉乾、花生糖等都是來澳必買品。
20世紀初期的澳門漁業極為昌盛,水產捕獲豐富,所以早期的手信以鹹魚、蝦醬和蠔油等海鮮製成的食品居多。然而,隨著澳門漁業步向式微,依賴漁業發展的手信業同樣進入低迷。傳統手信業的衰落,促使現代手信業的興起,而現代手信業的發展源自兩大行業——旅遊業和餅食業。餅食業很早已依靠旅遊業上。在內港一帶遊客和商人雲集。很多酒樓、餐館和餅店在該區的街道設立,如設在十月初五日街(Rua de Cinco de
Outubro)的英記餅家和營地大街(Rua dos Mercadores)的遠來酒家等。當時餅店是點心和小食為主,只是普通飲食業之一,但規模相當。
位於清平街的咀香園餅家,為澳門現代手信業開創先河,把杏仁餅作為手信發揚光大。 |
1935年黃潔彬於清平街20號建立一所小餅店,名為「咀香園」。「咀香園」的名字在當時並不陌生,因為早在1918年香山縣已有同名的餅店,主打產品同樣是杏仁餅。香山咀香園為杏仁餅的正宗,即夾了糖腌豬肉的綠豆餅,而所謂「杏仁」是指其形狀,而非真的以杏仁製成。經黃潔彬改良後的杏仁餅,加入杏仁等材料和以炭燒手法製成,令澳門咀香園取代正宗的地位,迅速聞名港澳地區,也為澳門手信業建立里程碑。
在20世紀中葉期間,內港和新馬路(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成為澳門最為興旺的商業、旅遊和娛樂中心。不少餅店也轉以手信餅食為主要產品,特別是杏仁餅等。在清平街和十月初五日街的餅店更是鱗次櫛比!可惜,手信業的發展並非一朝一夕,在周邊環境改變和全球經濟動盪下,手信業經過「大上大落」後,也在90年代再次步向式微,不少老字號被迫結業。
位於福隆新街的鉅記餅家,把澳門手信業推向新的高峰,以出眾的銷售方式成為兩巨頭之一。 |
1986年,一位年青人在福隆新街上以手推車販賣花生糖和姜糖,他的名字是梁燦光,而手推車正是「鉅記」。十多年間,寂寂無名的鉅記時常在老牌名店咀香園前出沒,當時沒有人想過它們將來是手信業的巨頭,為行業推向新的高峰。1997年,鉅記終於結束手推車經營,在福隆新街成立第一所手信店。不久在清平街一帶增設兩座新店,清平街成為手信業兩巨頭的首處交鋒之地。
隨著賭權開放和「自由行」效應,旅遊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鉅記餅家在大三巴街率先成立分店時,把手信店之爭帶到清平街以外,而「一店一舖」的傳統經營手法也結束。大三巴街和官也街很快成為新興手信街,情況跟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在興旺的同時,今天清平街卻是十分「清寧平靜」,人們漸漸忘記它作為手信業發源地的看證……(完)
參考資料:
- 林發欽(2004)。《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
- 胡曉燕(2011年5月24日)。《手信業飛速發展的奇蹟》。《澳門雜誌(第72期)》。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 佑新與肖龍(2011年2月6日)。《梁燦光:「過江龍」成就澳門手信業翹楚》。摘錄自: http://www.hkcna.hk/content/2011/0206/86513.shtml。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