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街,澳門手信業的發源地,咀香園和鉅記餅家都是在街上開業。 |
一位來自外地的教授曾在課堂上問過,大三巴街(Rua de S. Paulo)上的眾多手信店是否早已在街道上經營,結果全班都啞口無言。一般人想到手信店的集中地是在大三巴街和官也街(Rua de Cunho)等遊客區,但真正的發源地在何處卻鮮為人知。澳門手信業的發源地在福隆新街區內的清平街(Travessa do Mataouro),而連接此街的清平巷(Travessa do Auto Novo)則是澳門戲院業的發源地,兩街的名字均源自古老的清平戲院。
王祿和王棣父子在1866年(同治五年)以「紹昌堂」的名義,發展福隆新街(Rua da Felicidade)一帶,但初期該區發展租務成績不太理想,結果他們只好以「集成堂」承擔所有舖屋。當時,澳門總督蘇沙(Antómio Sérgio de Sousa)一直認為沒有戲院使澳門美中不足,看到王氏父子開闢福隆新街區,於是決定撥給他們深巷仔街(即夜呣里)尾的廣闊空地和海傍,吩咐是興建中國戲院。
王氏父子接受羅沙總督的建議,並於1870年(同治九年)10月開始動工,希望戲院能帶動「集成堂」的業務。兩年後戲院建築基本竣工,然後經過一番裝修後,終於在1875年(同治十四年)正式完成。與此同時,該區海傍土地也已經開闢,店舖建築皆先後竣工。
戲院開幕之日,正值王祿71歲大壽的日子,兒子王棣為此決定大肆慶祝。他決定從廣州請來永豐年第一班來到新戲院,首場即上演《香花山大賀壽》為父親賀壽。此外王棣又在戲院內大排筵席,歡宴迎客,場面盛大,喜氣洋洋。正當賓客喜極歡盡之際,王氏父子決定以「清平」來命名這座戲院,寓意娛樂清平,而清平戲院從此聲名大噪。「清平巷」的名字也因戲院而得名,而清平街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才被使用。
位於清平巷的清平戲院遺址,是澳門戲院業極為重要的文化遺產,但今天卻成為停車場。 |
自戲院開業後,清平戲院都是粵劇戲班的演出重地,與附近的「花國三街」形成繁榮的商業和娛樂場所。清平兩街上多為食肆和酒樓,花筵唱局,管弦相應;加上清平戲院經常通宵演戲,歌聲琴韻,徹夜不眠。清平戲院成為澳門戲院業的始祖,直到1901年,域多利戲院才以第二座戲院在附近出現。
隨後近一個世紀,澳門出現很多大大小小不同的戲院,有的服務近半個世紀才光榮退役,但大多都只營運不到十年,澳門戲院業的發展可以說潮起潮落。清平戲院在1992年8月21日 結束長達118年的經營,但「清平戲院」四字依照掛在牆上。
娛樂昇平,始於清平……(續下文)
參考資料:
- 王文達(1999)。《澳門掌故》。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教育》出版社。
- 李鵬翥(2001)。《澳門古今》。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 林發欽(2004)。《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