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數澳門最知名的街道,相信是市民與遊客皆公認是新馬路(Avenida da Almeida Ribeiro)。由於它位於澳門半島繁忙的商業區,不少商店、銀行和公共機構都在此地建立,加上附近保留了不少歷史建築,使新馬路為少數能歷久不衰的街道。不過一個世紀以前,新馬路並不存在,直到了20世紀初才開闢出來。這次開闢把澳門開創了新時代,為未來發展引領至新方向。
昔日漁船停泊內港的景象 |
新馬路開闢工程始於1903年,這項工程在當時可說是開天闢地。不過在了解它的開闢過程,必先了解其開闢前的時代和環境背景。在19世紀末,內港及其附近街道是主要的貿易地點。當時漁業正步向「全盛時期」,由於內港是漁船的停泊和上貨集中地,因此那裡是漁欄主要的集中地。同時,內港也是主要的貿易碼頭,貨物多是從內港出口和入口。貨如輪轉、水花四濺、百帆飄揚是當時內港最常見,也是最振奮的情景。
褔隆新街在20世紀中期的面貌 |
除了傳統的漁業之外,三大邪業「黃」、「賭」和「毒」亦在十九世紀末迅速發展,尤以「花園三街」的福隆新街(Rua da Felicidade)、福榮里(Beco da Felicidade)和宜安街(Travessa da Felicidade,又稱福隆新巷)為最著名的紅燈區。昔日的福隆新街既有妓院、賭館和煙室,也有食店、餐館和酒店,由於「花園三街」是眾地中一流的,不少富貴和世家子弟皆來此地尋歡。即使夜幕垂簾,街道還是紙醉金迷,車水馬龍,琵琶韻音,夜夜笙歌……
今天的營地街市一帶依舊人來人往 |
另外,三街會館中的「三街」之一的營地大街(Rua dos Mercadores),同樣是非常興旺。舊營地街市在1949年建立前,營地街市早已以露天市集的形式存在了至少兩個世紀。由於接近內港,加上位處中區,昔日該區居民都來營地市集購買食物。一些酒樓、賭館和煙室也在市集附近建立。小販高喊聲,途人比肩繼踵,人來人往的情形,絕不比內港和「花園三街」遜色。
民政總署大樓,昔日為市政廳和議事廳 |
再者,中區在19世紀末是繁華的商業區外,同時自古已是行政和公共機構的集中地。市政廳(Leal Senado)、仁慈堂(Holy House of Mercy)等主要機構,均曾在此設立。雖今天只有少數機構留下,但也無損其作為行政中心的地位。
由此可見,在新馬路開闢前的中區已經非常發達,這裡既是商業中心,也是公共機構的集中地。不過,「澳門歷史城區」(Historic Centre of Macao)其中的特色之一是中世紀城市佈局,這種落後的城市佈局是當時發展的重大阻礙,把城市困在橫街窄巷中。若要打破此困局,必須要重新規劃和整頓,「新馬路開闢工程」為此而生……(續下文)
參考資料:
- 林發欽(2004)。《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
- 李鵬翥(1988)。《澳門古今》,香港:三聯出版社。
- 劉羨冰、陳樹榮、王國強與洗為鏗(1999)。《圖片澳門今昔》, 香港 :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