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皮特斯佐恩.科恩,領導荷蘭東印度公司步向黃金時期的總督。 |
(承上文)
寧靜的十二年就此過去,如其說是和平,倒不如說是為更大規模的戰事作準備。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19年於巴達維亞(Batavia,即今雅加達)建立總部,而當時的荷蘭東印度總督為簡.皮特斯佐恩.科恩(Jan Pieterszoon Coen)。雄心壯志的他剛上任便遇上英國和當地土著的攻擊,更曾一度棄守巴達維亞,但很快奪回都城並驅逐了英國在該區的勢力。為發展公司海上事務,公司需要大量勞力,科恩看中中國的勞力,加上公司董事會再次要求與中國貿易,因此他決定為新一輪對澳門的戰事作準備。1621至22年間,科恩在領地組織攻澳艦隊,其規模遠比十二年前的強大,同時對澳門的形勢收集情報,並打算與英國聯手,務必將澳門納入荷蘭殖民地版圖中。
反觀澳門,對戰事的準備則顯得十分被動。眼看休戰協定快要結束,敵人將要兵臨城下,澳門的居民顯然是十分慌張。他們曾試圖建立一些防禦工事以抵禦海盜,可惜澳門是中國領土,中國政府一直不許葡萄牙人在澳門設防。與此同時,澳門並沒有守兵,唯一負責防衛的是中日貿易船隊司令(Capitão-mor das Viagens da China e do Japão)。火燒眉睫的澳門居民,只好向果阿和馬尼拉政府求援,果阿總督派出作戰經驗豐富的洛博.薩門托.德.卡爾瓦略(Lopo Sarmento de Carvalho)作戰事指揮,而馬尼拉則提供一些武器作支援。
卡爾瓦略是第二次出任澳門兵頭,抵澳後馬上分配人手並加強防禦。同時,澳門居民以「老招」收買中國官員以「批准」建立有限度的軍事設施,在嘉思欄(St. Francis Fortress)、燒灰爐(Fortress of Our Lady of Bom Parto)和媽閣山(São Tiago da Barra Fortress)建立炮台,而耶穌會修士也把火炮架設在聖保祿神學院(St. Paul’s College)的觀星台上,成為日後的「大炮台」(Monte Fortress)。四座炮台的設備非常簡陋,只能說是設有幾門大炮的平台。另外,卡爾瓦略還鼓舞士兵們,並親身參與建立工事,還陪同士兵在工事裡生活,把原先軍心大亂的士兵們從恐懼中冷靜下來。
17世紀的荷蘭戰船 |
1622年,休戰協議結束,科恩任命康納利斯.萊爾森(Cornelis Reyersz)為攻澳艦隊司令,漢斯.魯芬(Hans Ruffijn)為副指揮於4月在巴達維亞出發。當時科恩被艦隊(共16艘)分成三批先後出發,還有從日本平戶出發的一支荷英聯防艦隊中的荷軍艦隻(共5艘)和兩艘在菲律賓的戰艦亦派遣出戰。科恩打算以廿三艘戰艦之勢,誓必攻取澳門。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Do Rosário, A.(n. d.)。《1622年荷蘭人襲擊澳門》。《文化雜誌》,75,59 - 62。
- Garrett, R. J. (2010). "The defences of Macau: forts, ships and weapons over 450 year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林發欽(2005)。《澳門史稿》,澳門:澳門近代文學學會。
- 吳志良、湯開建與金國平(2009)。《澳門編年史:第一卷 明中後期(1494 - 1644)》,廣州:廣東人民。
- 韋慶遠等(2008)。《澳門史新編》,澳門:澳門基金會。
- 李鵬翥(1988)。《澳門古今》,香港:三聯書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