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新馬路):為澳門開闢未來的道路(二)

(承上文)

        在新馬路開闢前,若想從南灣前往內港,只能步行穿越中區的「百街千巷」。即使是較闊的福隆新街和草堆街(Rua das Estalagens)也不過7,在今天來說只是一條狹窄的單向車路。路途上人山人海,比肩繼踵的情況是在所難免。如要乘坐馬車或汽車,則要繞過半個半島方可到達,或硬把車駛進巷內,可見當時區內交通是相當落後。
與此同時,區內房屋和商鋪十分擁擠,不論是生活或經營,環境是極為惡劣,試問像「沙甸魚」般在街上行走有何樂趣可言!再者,區內缺乏衛生設備和排水系統,加上通風不佳,街上傳出陣陣惡臭。中世紀時席捲歐洲的黑死病,正是在這樣的城市下蔓延,而中區是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所以存在著極大的衛生隱憂。


《澳門半島平面圖,1889年》("Planta da Peninsula de Macau, 1889"),顯示了新馬路開闢前的情況。(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
因此,當時的工務局在1903年提出在該區開闢新的馬路,以應付日益嚴重的衛生和交通問題,為城區貿易帶來新發展。對該區的徵地範圍是北至草堆街,南至福隆新街,東至大堂街(Rua da Sé),西至內港地區,後期更加徵大堂街至大西洋銀行附近一段。此外工程不只是開闢新道路,也是為擴闊營地大街、爐石塘街(Rua de Camilo Pessanha,因又稱庇山耶街)、新填街(Rua do Aterro Novo)和新涉頭街(Travessa da Cordoaria,今又名纜廠巷),可見其規模之大,而是一次大型舊區重整工程。
有趣的是,在工程簡介中同時指出,由於認為華人受益最多,因而建議由華人承擔主要開支,以減低政府龐大的開支,由此可見當時部分殖民者的心態和雙方之間的隔膜。但不是所有殖民者全是以己利為先,當時葡國殖民部部長亞美利打.庇盧(Almeida Ribeiro)同意動用15萬澳門幣開建馬路,所以澳葡政府也很「懂事」的以其名字命名新的馬路。不過因為「恩公」之名實在太難唸,所以絕大多數人皆以「新馬路」稱呼之。


新馬路工程第一階段(1911 - 1913)
        工程始於1911年,直到1918年才正式竣工。工程共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於1911年至1913年進行,先把市政廳旁的大鵬巷(Travessa dos Tintureiros)及大鵬圍(Pátio do Martello)的擴闊,但工程只造了一半便停下來,而街道命名為「街市大街」(Avenida do Bazar)。


新馬路工程第二階段(1913 - 1915)
        第二階段於1913年至1915年進行,工程先拆除至林家三圍(Beco do Louceiro)的建築,然後把圍與附近的賦梅里(Beco do Barbeiro)合並列合併,再把賦梅里至桔仔巷(Rua do Matapau)與新涉頭街交界的建築拆掉,同時把桔仔巷的一部分擴闊以成為新馬路的一部分,最後把原為敍走的噶地唎亞街(Rua do Corte Real)重整成新馬路通往內港的部分。

新馬路工程第三階段(1915 - 1918)
雖從市政廳至內港的一段已經打通,但往大西洋銀行一側是在後期才進行。與前者稍有不同,那側需要「開山」。原先通往南灣需經過三角亭街(Rua do Gouçalo)以穿越崗頂山與大堂之間的高地,再從舊書信館(即今京都酒店)旁傅禮士神父街(Rua do Padre Luís Fróis S. J.)到達南灣。工務局加徵敦和里和一座巨宅——林連大宅以方便把高地夷為平地,同時整頓大堂街與龍嵩街(Rua Central)跟新馬路的交接點。經過十多年時間的計劃、工程和整頓,一條西起內港、東至南灣之間的大道終於完成!


參考資料:
  • 林發欽(2004)。《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
  • 李鵬翥(1988)。《澳門古今》,香港:三聯出版社。
  • 澳門歷史檔案館(2010年6月)。「回顧新馬路」【展覽】。澳門:澳門歷史檔案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濠江風雲——黑幫秘聞錄

        「有錢賺的地方,必定會有衝突,問題是下位對手是另一個堂口的老大,還是您的伙伴,又或是您的兄弟而已。」這是電影《濠江風雲》中黑幫老大尹志巨的「名言」,也是回歸前澳門江湖的最佳寫照,幫派鬥爭進入白熱化,火拼時常發生,使澳門人心惶惶。然而早在「十四K」和「水房」出現前,澳門黑幫已經存在兩個世紀,到底誰是本地黑幫始祖呢?這種社會的陰暗面,大家從來都抱有好奇,但一直看不清的層層迷霧,讓我們斗膽,捕風捉影地為大家揭開其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