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哥古蹟:高棉帝國的微笑(五)——東梅蓬寺及東芭萊湖

女王宮附近的稻田,自古以來柬埔寨都是依靠稻米,它為人民帶來溫飽,也為國家提供巨大的財富。

(承上文)

        參觀完女王宮後已經是中午時份,於是在附近的餐廳吃個午飯,然後返回吳哥王城一帶繼續參觀其他寺廟。在路途上看到柬埔寨鄉郊地區的風土人情,當地居民以種植水稻和養殖生畜為主,並住在用棕櫚樹築成的高腳屋,這與中國嶺南地區的郷村無異。一些居民也會在路上售賣手信,如棕櫚果以煉成的棕糖,以及棕櫚木或椰子殼製成的用具。由於氣候得宜,居民在農耕上較為輕鬆,所以生活倒是十分悠哉自在。
路邊的小孩用棕櫚果汁製成棕櫚糖漿,也就是柬埔寨特產棕糖。
        不久來到吳哥古蹟中的東梅蓬寺(East Mebon,又稱為「東湄本寺」),古時它是位於東芭萊湖(East Baray)中央的島廟,與西芭萊湖(West Baray)的西梅蓬寺(West Mebon)相對。東芭萊湖為一座位於吳哥城(Angkor Thom)東面的長方形人工湖,面積近14平方公里,由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於公元900年建成,水源來自湄公河(Mekong)的支流,能儲存近5,500萬立方米,足以證明高棉帝國優秀的水利工程技術。
東梅蓬寺曾是位於東芭萊湖的島廟,可惜人工湖早已乾涸,被樹林包圍。

耶輸跋摩一世興建東芭萊湖是為了讓新國都吳哥城得到充足的用水,以支持國都的發展。另外,柬埔寨地區在夏季會受到旱災影響,所以先進的水利系統對高棉帝國的興衰至關重要。高棉人為此創了龐大與精確的水利系統,由多個人工湖、河流、水泉和渠道等近千個組件組成,而東芭萊湖和西芭萊湖是當其中最為關鍵的部份。這個史無前例的水利系統能在雨季是疏導並儲蓄雨水,在旱季時的供應食水和稻米種植,以保障人民的生活及國家的財源,所以高棉歷代皇帝對水利工程的發展極為重視。
東梅蓬寺東面第二層的平台,石梯兩側各有一座石獅。
        至於東芭萊湖中的東梅蓬寺,跟女王宮一樣在羅真陀羅跋摩二世興建,落成於公元953128日。可惜隨著氣候的改變,東芭萊湖漸漸地乾涸了,而東梅蓬寺亦被樹林和稻田所包圍。昔日東面用作登岸的碼頭,成為今天嘟嘟車的停泊點,而遊客同樣從東邊登上寺廟。東梅蓬寺屬於變身塔式(Pre Rup Style)寺廟建築,為科克式(Koh Ker Style)和女王宮式(Banteay Srei)之間的過渡期,砂岩的使用漸漸代替灰泥和磚塊,而建築的規劃也往中心縮減。
東梅蓬寺的第一層平台,建築材料以磚紅壤為主。
東梅蓬寺四個角落中其中一尊石象,而保存得最好的位於東南角落。
        東梅蓬寺共有三層平台,第一層建有四座塔門及環繞四周的一系列的長廊遺址,地面用磚紅壤鋪成。再上下一層平台,平台上設有五座藏經閣及八座小型磚塔。五座藏經閣分別設在東北、西南和西南的角落,而東南的角落卻設有兩座藏經閣,八座小型磚塔則各建在四邊的通道兩旁。另外,寺廟四個角落各有一座石象,而登上寺廟中央聖塔的石梯邊也當然不乏石獅的蹤影。
寺廟第二層平台上共有五座藏經閣,而東南角落建有兩座藏經閣。
東梅蓬寺第二層平台上的八座小塔樓,一般用作供奉小神像或先人的骨灰。
        東梅蓬寺的石梯較為輕易攀爬,所以很快來到寺廟的第三層平台,平台上有五座聖塔,中央聖塔的規模較四周的聖塔大。中央聖塔內依然供奉著蛇怪那伽,那伽在高棉人民眼中擁有無尚的地位,因為水源的掌控決定帝國的興亡。這也難怪有人認為東梅蓬寺和東芭萊湖僅是祭祀之用,而非真正為吳哥城提供用水。除此之外,若果注意塔樓上的石刻,會發現磚塊上的圖案遠不及女王宮的細膩,而且圖案上都佈滿小洞。這是由於圖案的細節部份是先用灰泥製成,然後再黏附在磚塊上,但這些灰泥圖案已經蕩然無存。
東梅蓬寺中央的五座聖塔,中央的聖塔供奉著水神那伽。
東梅蓬寺中央聖塔所供奉的水神那伽,祂是高棉人民最尊崇的神祗之一。
寺廟聖塔牆上的浮雕,是先用磚塊雕刻外型,然後利用灰泥雕琢細部。
        今天站在東梅蓬寺並俯視四周,昔日的高棉人確實利用科學和智慧克服大自然,開闢了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讓高棉文明昇華至世界的頂峰。即使高棉人最後還是被大自然反吞,東芭萊湖與其他水利系統被林海所取代,而高棉文明也隨之淹沒在樹林中,但他們所作的創舉不失為「人定勝天」的例子!




參考資料:
  • Freeman, M., Jacques, C.(2009)。《吳哥深度旅遊聖經》。台灣:貓頭鷹出版社。
  • 馮曉靈(2010)。《柬埔寨食玩買終極天書10-11完全版》。香港:長空出版有限公司。
  • Tarling, N.(2003)。《劍橋東南亞史》。中國:雲南人民出版社。
  • 陳顯泗與楊海軍(2002)。《神塔夕照:驚豔吳哥文明》。台灣:世潮出版有限公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