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哥古蹟:高棉帝國的微笑(二)——吳哥窟(上篇)

吳哥窟的西邊參道入口,原來是一座木橋,後來被鋪上黃金的石製參道。

(承上文)

        在參觀吳哥古蹟前,筆者建議先要瞭解高棉帝國的歷史、印度教(Hinduism)、以及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和《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因為吳哥古蹟以寺廟等宗教建築為主,而遺址內的雕刻皆與印度教神話和兩大史詩的情節有關,所以缺乏這些基本知識會讓參觀的體驗大打折扣。
        今天的吳哥古蹟群已經被開發為柬埔寨數一數二的重點旅遊區,古蹟之間用道路連接著,以方便遊客觀光遺址。吳哥區內尚有居民聚居,所以在路上可以看他們所設立的攤位和餐廳。距離售票處不到十分鐘的車程便看到吳哥窟,眼前的景象是廣闊的護城河環抱方形的樹林,林木中有座「山丘」屹立著,這座山丘正是吳哥窟中心的寺廟山。吳哥窟又被稱為「吳哥寺」或「小吳哥」,英語中的 “Angkor Wat” 意為「寺廟之城」。的確,吳哥窟是當今最具規模的宗教性建築物,也是整個古蹟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遺址。
吳哥窟西邊參道的石獅,相信如皇宮和寺廟的守護神。
        終於來到吳哥窟的入口,但這時筆者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答應司機在一個半小時後見面。其實,若要細味吳哥窟的一磚一瓦,恐怕要花上兩、三小時以上,一個半小時只能算是走馬看花。吳哥窟的入口是位於寺廟的西邊的參道,是坐東向西的設計,這點與一般朝東的設計不一樣。參道沿途有石獅和蛇神那伽(Nāga)的雕像,石獅能鎮守大門,而那伽則是印度教的水神,祂們都是吳哥古蹟及印度寺廟中常見的雕像。最初的參道由木材製成的橋樑,但後來改為石材建造並鋪上黃金。
吳哥窟參道上的塔門,中央塔門為皇族入口,旁邊兩座為官員和貴族,而最側面的塔門為平民入口。
吳哥窟城外的廣闊護城河,護城河設計在高棉建築佈局上十分常見,因其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越過護城河後便來到塔門(Gopuram),塔門共有五處入口,以中央塔門為最高,旁邊兩側的高度僅次於前者,而最外側的兩處塔門則是最矮的。相傳最左和最右兩處是平民使用,其次是貴族和官員,中央的塔門由皇室使用。中間的三座塔門均被雷電打撃過,而塔門內各設有一尊八臂毗濕奴(Vishnu)神像。這些神像佔有入口很大空間,所以可能原來設在中央寺廟中,而塔門牆上有不少精美的浮雕神像。
吳哥窟須彌山形的寺廟,可以看到中央的寺廟山。它的外型成為柬埔寨王國最有名的標誌。
        塔門外可以看到寺廟,寺廟的設計採用印度教宇宙觀的須彌山(Mount Meru)為設計基礎。「須彌山」是位於世界中央的巨山,為眾天神居住之地,被鹹海所包圍,周邊有四大部洲(Dvipa)和連綿不斷的小山。吳哥窟中央的寺廟山(Temple Mountain,又稱聖塔Prasada)正是指須彌山,以環繞寺廟山的同心長廊(Gallery)指連綿不斷的小山。簡單來說,吳哥窟由三座平台構成的金字塔(Pyramid),層層垂直拔升,感覺氣勢雄偉。
寺廟外的其中一座建築物,一說是寺廟的藏經閣,又一說是神龕。
藏經閣外牆上的裝飾,以及用鏇床車削成的欄杆柱,手工在當時可是毫不簡單。
藏經閣由兩列方形石柱支撐著,並利用尖頂拱來承擔沉重的屋頂。
        長長的參道直通宏偉的寺廟,而兩側分別設有兩座建築物和池塘。這兩座石製建築物的用途尚未清楚,一說是藏經閣(Library),又一說是神龕。池塘為後來增建的儲水池,左邊的儲水池成為今天欣賞著名的「吳哥的日出」的地方,而右邊的池塘則早已枯乾了。走過漫長的參道來到寺廟的皇台,是一座十字形的露天高台,同樣屬於後來加建之物。站在波瀾壯闊的神廟面前,自己有如滄海一粟、微不足道……




參考資料:
  • Freeman, M., Jacques, C.(2009)。《吳哥深度旅遊聖經》。台灣:貓頭鷹出版社。
  • 馮曉靈(2010)。《柬埔寨食玩買終極天書10-11完全版》。香港:長空出版有限公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