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馬路到1970年代和80年代正處於鼎盛時期。當時,澳門製造業正處於急速發展的狀態,而最早的製造廠位於附近的青草街(Rua da Erva)。由於貨品多從內港出口,而提督馬路連接內港地區,所以很多工廠在街道旁邊設立。工業發展也需要大量人手作支援,中國政府放寬內地居民移居港澳的措施,加上澳葡政府對非法移民實施幾次特赦,為工廠提供大量人手,亦為日後發展提供支援,澳門經濟從此開始起飛。
為解決新移民的住宿,工廠附近興建了大量木屋,一直延伸至林茂塘海傍。雖然十分簡陋,但這容身之所算是不錯的開始。商店和食肆在木屋和工廠間提供飲食和日常用品,特別是在紅街市附近地區,當年因為有不少女工人都在該地用餐,所以有「桃花崗」之稱。一些船廠亦搬至林茂塘海傍,繼續為漁民服務。不過,密集的木屋使林茂塘經常出現火災,其中以1979年的大火最為嚴重。提督馬路可說是不少新移民的起家地,亦見證澳門經濟發展中的轉變。1990年代後,本地工廠開始搬遷到內地,一些工業大廈拆卸並重建成住宅,作為澳門工業區的提督馬路轉變成住宅區。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見證澳門在二十世紀的經濟發展,從30年代的昔日傳統行業如漁業、造船業及手工業,轉為70年代的新興的製造業。隨著澳門工業的衰落,提督馬路已今非昔比,不再是澳門的經濟命脈。
今天,我們可以從一些蹤跡發現街道的過去。蓮峰球場作為提督馬路最早填海造地的地段,而見證了街道近九十年的變遷。紅街市作為澳門早期的街市之一,為居民滿足飲食需求。它印證了提督馬路與漁業昔日的關係,即使漁業早已沒落。
![]() |
利記祥船廠,位於提督馬路1號,是澳門半島唯一僅存的船廠。 |
在提督馬路鄰近有一些小巷與船廠有關,如提督馬路一號旁的船廠巷。提督馬路一號是馬路唯一還有船廠招牌的商店,而現在已成為木材店,但這木材店將成為提督馬路歷史的一部分。街道依舊是車水馬龍,沿途有不少五金店和建材行會,還有仍然運作中的工業大廈。這些建築物和它們的轉變不但見證街道的改變,同時也見證澳門在20世紀的經濟發展。
(完)
參考資料:
- 劉羨冰、陳樹榮、王國強與洗為鏗(1999)。《圖片澳門今昔》,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