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的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是以1917至18年擔任總統、總理及外交部長的士多鳥.拜斯(Sidónio Pais,有「獨裁者」的稱號)命名。街道建造於1879年,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更早時期,於17世紀的葡荷澳門戰役(Battle of Macau)。1622年,荷蘭展開第四次入侵,同時也是最大規模的入侵。荷蘭軍隊於6月24日 在劏狗環(Cacilhas Beach,現在的海邊馬路Estrada da Cacilhas)登陸,往澳門城東面進攻。他們南下的路線,途經龍環村及龍田村,最後在今天的得勝花園的位置遭大炮台守軍炮擊,因而宣告失敗。雖不能證實當年荷蘭攻澳的路線便是日後士多鳥拜斯大馬路,但這可見當時東望洋山下已有一條途經龍環及龍田兩村、連接城東與劏狗環的道路。再者,英國勛爵Macartney在中國之行其間繪製於1796年的澳門城市圖中,已清楚看到東望洋山西麓旁從澳門城通往海角遊雲(Miradouro de D. Maria II)的道路。
在士多鳥拜斯大馬路開闢前,道路旁主要為田地,均屬附近的塔石村、龍田村與龍環村。昔日二龍喉公園和得勝花園一帶則是一片荒丘,但卻有「二龍泉」——大龍喉和二龍喉。相傳,大龍喉泉在今天的皇都酒店,而二龍喉泉正是二龍喉公園。兩泉為附近村民提供水源作灌溉和飲用。龍田村村民以耕種為生,生活簡樸,可說是與世無爭。雖曾遭荷蘭入侵,但事後無擾村民的生活。可惜兩個世紀後,龍田村再次慘遭入侵,這次村落在地圖上消失,而發動入侵的是「獨臂將軍」亞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
![]() |
澳門第79任總督亞馬留與龍田村義士沈阿米。 |
1846年,葡萄牙女王瑪麗二世(Maria II of Portugal)任名亞馬留為澳門總督,其目標是把澳門殖民化。上任後,亞馬留驅逐了駐澳的中國官員,對城區外的居民強徵課稅,擴張澳門城區版圖及統治權至澳門半島和氹仔。其後,他要求龍田村村民把位於金鐘山(今鮑思高球場一帶)的祖墳搬遷而開闢通往關閘的道路,從命者,賞銀條一兩四錢,不從者,棄骨於海。不過,村民無一遵從,結果亞馬留真的掘墳棄屍,但同時他亦為自己掘了墳墓。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龍田村村民沈亞米,與其他六名村民於蓮峰廟附近伏擊他。亞馬留曾久經沙場,但敵眾我寡,一代將軍就此一命烏呼……
參考資料:
- 李鵬翥(2001)。《澳門古今》。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 王文達(1999)。《澳門掌故》。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教育》出版社。
- 金豐居士(2003年5月14日)。《澳門街巷來龍去脈(第一百四十四篇)》。 大眾報。
- 金豐居士(2003年5月16日)。《澳門街巷來龍去脈(第一百四十六篇)》。 大眾報。
- 金豐居士(2003年5月20日)。《澳門街巷來龍去脈(第一百五十篇)》。 大眾報。
在溫習澳門歷史時閱到你的這篇文章,背景現在理順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