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吉利支丹悲歌:澳門與日本早期天主教

最近的文章

茨林圍的馬鈴薯: 一段「哥倫布大交換」的故事

茨林圍   在澳門名地標——大三巴牌坊的背後,有一處名為「茨林圍」的地方,但這名字又從何而來呢?在十六世紀末,日本禁止天主教傳播,教徒也受到迫害,一些教徒因而逃離日本,前往澳門生活。這些日本教徒居住在聖保祿神學院背後的空地,並且種植馬鈴薯為糧食,因而得到此地名。不過,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疑問:為何日本人種植的是馬鈴薯,而非稻米或其他農作物? 葡萄牙人與身穿西洋衣著的日本教徒   馬鈴薯具有豐富營養,且較稻米容易種植,日本教徒們種植薯仔不是理所當然嗎?或許吧,但大家必須要知道,馬鈴薯與居住在茨林圍的日本教徒一樣都不是中國的「原居民」,他們的「祖籍」皆是海外。   在1492年,哥倫布的船隊抵達美洲後,新舊大陸之間自此建立聯繫,並且進行一場動物、植物和病毒等的物種大交換。馬鈴薯正是「哥倫布大交換」的其中一員,它從美洲引進歐洲後,再經船路傳播到非洲和亞洲,並在中國落戶。除了馬鈴薯之外,番茄、番薯、辣椒、可可豆等也是從美洲進入歐亞,成為現今餐桌上的常客。換句話,沒有這些來自美洲大陸的作物,酸辣粉、辣泡菜、茄汁意粉、朱古力等根本不可能出現。 紐倫堡植物學家貝斯勒(Basilius Besler)在1616年繪寫的馬鈴薯     除了為餐桌添色之外,馬鈴薯、番薯、粟米、花生等也是源於美洲,先後在十六、十七世紀從海外引入中國。當時中國雖然依靠種植稻米,但稻米只能在平地耕種,使人口大多數聚居在稻米種植區。在新糧食引進中國後,農民可在西部山區或北部的旱區種植番薯、馬鈴薯、粟米等糧食,不但令山區和旱區得以開發,也使中國人口大幅增加。   回到茨林圍的地名,你會發現這是一場「奇遇」。日本教徒、馬鈴薯和澳門,本應是毫無關聯的人、物和地,卻因為大海和帆船而連繫共聚於大三巴牌坊背後,而這不過是全球化的一幕,不但改變了全球的生態,也影響人類文明的發展。 (本文刊登於《澳門日報學生報》2021年5月18日第E8頁 )

消失的小炮台

1889年澳門半島地圖上的炮台(原圖來源: 美國國會圖書館 )   今時今日,澳門仍然保留不少古老的炮台,這些炮台位處高地或海岸,防衛任何對城市的入侵。然而,我們現時所見的炮台都是屬於堡壘,而「小炮台」幾乎在澳門絕跡。大家或許會問,那麼堡壘(Fortaleza)和小炮台(Bateria)又有何分別呢?

荷帆東來: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澳門

得勝花園   在澳門歷史上,荷蘭人可以說是有如早期Boss一樣的角色,在澳門開埠初期曾經多次計劃侵略,更在1622年出兵進攻澳門,但被澳門守軍擊退。過了數百年的時間, 不論是得勝花園的紀念碑,還是「荷蘭園」的地名,都提醒我們這段澳門歷史。不過,澳門與荷蘭人或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恩怨史」又是怎樣的歷史呢?   本文是與梓峻兄合寫的文稿,特別鳴謝。

關部行臺是做甚麼的?

《澳門記略》中的關部行臺及大碼頭稅館   在關前正街和大關斜巷的街名中,所指的「關」是關部行臺,即是清朝粵海關(廣東海關)在澳門的分關,但關部行臺又是怎樣的運作呢?   關部行臺一共有二十七人上班,包括一名管理總口委員、一名總書、一名櫃書、兩名家人、五名巡役、十五名水手和兩名火夫(廚師)。澳門委員(管理總口委員)負責監管關務,他是廣州將軍府委派的旗員(八旗官兵)。櫃書和家人由粵海關監督委派,但人選要有兩廣總督、廣東巡撫一同決定。雖然關部行臺主管貿易事務,但他們仍要與澳門的地方官員合作,包括澳門同知、香山縣丞等。   哪麼關部行臺在粵海關中有多麼重要?   答案是僅次於總部的地位。因為澳門是「夷人」聚集的地方,也是外國商船貿易之地,所以極度重視,而且每年規定徵收稅額也是非常高,達29,600両白銀,為粵海關所有稅口定額之首!每當有商船停泊澳門,不論是中國商船、居澳葡人的商船或外國商船,皆要到關部行臺。為了防止有人漏稅,關部行臺設有南灣稅館、媽閣稅館、關閘稅館和大碼頭稅館,雖然稱作「稅館」,但實際上是稽查口,專門稽查停泊澳門的商船,船主只有乖乖交稅。   船隻需要繳交甚麼稅項呢?最基本是船鈔和貨稅。船鈔是按船隻的來源和尺寸大小分級作計算,而貨稅則是按船上貨物作徵稅。除了船鈔和貨稅之外,關部行臺還有各種各樣附加費向商人和船主徵收,如耗羨、補水、擔頭銀等,而貿易船牌照更換、僱用貨艇和維修船隻等也要徵稅。雖然關部行臺是清朝的海關,但稅金卻是接受「十字銀」,也就是葡萄牙人的「里爾」(Real)。   值得一提,除了澳門的貿易之外,英國、法國、美國商船會前往廣州黃埔貿易,但他們來到中國的第一步,還是先派人到澳門關部行臺辦手續和僱用領航員(引水人),才可北上廣州。因此,在鴉片戰爭前,歐美商船來到中國的第一門戶,正是澳門! (本文刊登於《澳門日報學生報)》2020年12月29日第E8頁)

澳門地租,是收銀錠還是外幣?

1767年香山知縣向議事會理事官催交乾隆三十三年的澳門地租(圖片來源: 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 )   俗話說「做冬大過新年」,華人為冬至時在營地街市內辦貨,為過節而忙過不停。在另一邊廂的議事會大樓內,理事官和書記員也同樣非常忙碌,這當然不是慶祝冬至或聖誕節,而是收到香山知縣的租單!

歐維士:最早抵達中國的葡萄牙人

南灣的歐維士像   如果大家在公園或休憩空間漫步時,有時候會發現園內豎立一座紀念物或塑像,例如在南灣舊法院前的區華利前地上,你就能看到兩座紀念碑,其中最注目是在法院前的歐維士像。 

殷王子逝世五百年紀念碑

殷王子逝世五百年紀念碑   在區華利前地上,除了歐維士像之外,大家可能看到另一座石碑,與歐維士像的發現碑非常相似,上面刻有葡萄牙的國徽及基督十字架。這座奇怪的謎之石碑,又是甚麼來頭呢? 

黎登別墅: 一座消失的海角別墅

黎登別墅已經被拆毀,僅留下小部分的地基。   黎登別墅(Vila Leitão)的名字,大家可能未必聽過,但這也不意外,畢竟別墅早已經荒廢,今天僅餘下一些遺址。雖然人們稱其為黎登別墅,但它實際上更是一座莊園,座落在東望洋山的東麓。據說,黎登別墅是由「賭王」何鴻燊的元配黎婉華(Clementina Angela Leitão)的父親——黎登(Carlos de Melo Leitão)律師興建的,但別墅其後卻無聲無色地荒廢,這引起人們的好奇和疑惑……然而,黎登別墅真的是屬於黎登律師嗎?還是屬於另有其人呢? 

澳門王家鑄造廠:澳門鑄炮業的盛與衰(下)

1640年鑄造的澳門卜加羅大炮,炮身不僅鑄有鑄造師卜加羅的名字,也鑄上澳門市徽,以示正品。(圖片來源: Museum With No Frontiers )   澳門王家鑄造廠的建立,原本是為了生產供澳門各種炮台的火炮,但實際上工廠的訂單不僅只有本地市場,還有中國內地、印度及葡萄牙,可謂曾經是揚名中國和海外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