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談婚論嫁——澳門婚嫁傳統今昔


        今天人們看來,結婚是人生最甜蜜的時光,而婚禮是最甜蜜的一刻。不論在那個時代,中國傳統上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不僅代表新人已經是「成年」,更表示他們已經「成家」。今時今日,婚禮在講求西方化、一條龍時,很多婚嫁上的傳統習俗也簡化消失,到底古今婚禮有何不同,不如現在由我們「談婚論嫁」吧!


澳門的「囍事街」

        眾所周知,香港有一條以喜事聞名的「囍帖街」,每當新人有囍出帖,必到此街印刷,但原來澳門也曾經有一條專辦囍事的街道。據老一輩的人所述,往事人們要辦婚事,多數婚慶用品都能在昔日的營地大街找到,包括裙褂、金飾、嫁餅和賀禮,全都聚合於一街。時移勢易,澳門人的婚慶傳統早已大有不同,但一些老店堅持經營下去。現時,在營地大街上仍保留一、兩家婚慶裙褂店,「彩生隆禮服」正是其中一家。

        雖然是售賣禮服裙褂,但老闆黃先生表示,「彩生隆」初時是經營染布坊。話說起來,在百多年前人們生活貧苦,只能穿著簡樸的粗衣,新衣服在當時可謂相當奢侈。當衣服洗至褪色時,人們便拿衣服染色,然後繼續穿著。除了普通市民之外,「彩生隆」也為製衣場的衣物染色,而這些衣服會出口至東南亞地區。不過,隨著染布行業在四十年代沒落,「彩生隆」於是結束染布生意,而在七十年代起改為禮服裙褂店,主要經營婚慶生意。


「三書六禮」知多少?


        問到與傳統相比,黃先生提到今天的婚禮早已經相當不同,不僅在習俗上融入西方元素,更體現婚禮儀式上。

        看過古裝劇的朋友也應該聽過「三書六禮」,它代表傳統中式婚禮儀式。談「三書」前,還是先解釋何謂「六禮」。所謂「六禮」,分別「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在保守的年代,兒女婚事全由父母決定,當男家找到適合的人選時,便請媒人向女家提親,即「納采」。雙方家人同意後,便要「問名」看男女的時辰八字。若然雙方的八字不怕「相沖」,兩家便可「納吉」訂婚。

        訂婚之後,大家還未能鬆一口氣,男家需要與女家商討聘金、禮金、聘體和酒席等事宜,然後男家便向女家「納徵」,也就是俗稱「過大禮」。在傳統婚禮中,男女兩家互贈寓意吉祥的禮品。男方聘禮中有禮金,以及椰子、酥餅、糖果、海味、茶葉、檳榔等,還有金環、金鐲等貴重的金器。女家的回禮有回禮金、茶葉、賀維巾等,還有長褲祝願男方長命富貴,一雙鞋子寓意夫婦同諧白首。

        「過大禮」後,男家提出婚期並徵求女家同意,即「請期」,其後便正式「親迎」,到女家迎接新娘。說回「三書」,正是進行「六禮」的文書,包括「聘書」(提親)、「禮書」(禮單)及「迎書」(正式盟約)。

        在中國傳統婚禮上,絕不能離開「三書六禮」,每項嫁娶儀節也要「跟足」傳統禮節,不然會影響到婚姻的圓滿吉利,甚至遭人歧視。不過,「三書六禮」在近代已經慢慢簡化,但過大禮、回禮、安床、上頭和迎親等還是必須的儀式。


嫁衣背後

        儘管現在的婚禮,新郎和新娘多數穿著西式禮服及婚紗,但傳統的裙褂依然是少不了的。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大紅之色,裙褂當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黃先生表示,過去的裙褂也分為紅色、粉紅及黑色。按照傳統婚姻習俗,大紅褂裙為正室才有資格穿著,繼後入室的妾待只可以穿粉紅色,而選擇黑色和深紅褂裙的是家姑或長輩,可見顏色背後卻隱藏傳統婚姻制度。

        所謂「裙褂」,「褂」為上半身的對襟外套,而「裙」當然是指下半身,而頭戴珠鳳冠。整套裙褂一般來說由九幅布組成,有「長長久久」之意。一套裙褂的價值在於圖案全由人手刺繡,圖案愈多、愈複雜,價值愈高。裙褂上的圖案以龍、鳳爲主,綴以鮮花和祥雲,並繡有左右對稱、成雙成對的鴛鴦圖案,象徵夫妻如鴛鴦般忠誠和睦。

        黃先生直言,即使是一位熟練的師傅,製作一套裙褂大概需要三、四個月時間。隨著機器縫繡的應用,「機織」裙褂能較快地完工,而且價格也便宜得多,但舒適度卻遠比不上手工裙褂。除了刺繡圖案之外,在八十年代也出現「珠仔」裙褂,以珠仔取代金線、銀線,成本更低、製作便利。至於新郎禮服則較為簡單,早年都是顯得莊重的純色、深色的長衫馬褂,不做刺繡。後來,「新派」的新郎也要求多點顏色,也要繡花了。


澳門製造的祝福

        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一定要戴上金器,除了代表喜氣、永恆外,也象徵地位與財富,成為不可或缺的配飾。時代不同,經濟轉好,買金器早已不是甚麼奢侈的事,金鋪金行開得成行成市,對金器的需求有時看重「量」。當大量金器產自外地工場時,澳門依個保留一些手造金器的傳統老店。在營地大街上的「福興金鋪」,經營有一個多世紀。

        福興金鋪老闆姚先生表示,傳統中式結婚金器,離不開龍鳳手鐲、金戒指和金耳環,而且必須是「一對」。他直指,以前金器款式沒有太多,也比較細小。「福興金鋪」仍然自家製作金手環和金戒指,張師傅從事這門手藝有四十八年,由學徒開始做起,學師三年再實習,慢慢累積經驗,才能成為師傅。工作枱上的工具,如看似木棒的工具,卻是把金條製成金環用的。然而,今時今日這門手藝在澳門早已經買少見少了。


西風化的傳統婚禮


        二戰之後,澳門人的婚禮習俗愈來愈「西風化」,傳統新郎的長袍馬褂漸漸被洋服所取代,而新娘除了穿裙褂之外,還有婚妙、晚裝禮服等。「彩生隆」的經營,也隨之有所改變,加入西式婚服。

        除了衣服上,在汽車普及之前,迎親需要用上花轎和儀仗隊。在六十年代之前,澳門有一些儀仗店租用花轎,以及吹打樂隊和儀仗隊,提著「某府迎親」的大紅燈籠、高腳牌和綵旗,沿途奏樂,浩浩蕩蕩出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花轎迎親的時候,相信大家還記得有「踢轎門」。不過隨著汽車的普及,迎親用的已經是簡單裝飾的汽車了。

        在八十年代起,澳門人結婚開始需要進行婚姻登記,在此之前,只要華人婚姻合乎傳統,澳葡政府使視之為合法。直到1983年,澳葡政府頒佈了《澳門民事登記法典》,規定澳門居民的婚姻締結必須強制登記,並且「必須在公開的場所、公開的時間、以公開的方式,並在二至四名證人見證下進行締結婚姻的儀式。」當時人們把婚事刊登在報紙上,作為婚事之證明,以便作登記之用。


論嫁之後

        不論在那個時代,婚姻絕對是人生大事。在古代的婚禮中,「三書六禮」的背後是「盲婚瞎嫁」,如《西廂記》、《紅樓夢》的愛情,有如夢幻的小說情節。幸好,我們生於自由戀愛的時代,伴侶由自己選擇,婚禮的儀式也是相當自由,中西結合,甚至不舉行婚禮。這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該珍惜、珍重的!


(本文刊登於《梳打雜誌(第82期)》2016年2月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