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轉眼又過去,農曆新年眨眼又到來。新年要守的習俗很多,好像大掃除、派利是、穿新衣,還有張貼「揮春」。今時今日,揮春是方便地買回來、貼在牆上,但過去的揮春可是一件珍貴的墨寶。古今揮春有何不同,不如由我們為你解說。
貼在牆上的吉符
揮春又稱為「春貼」,最早出現在明代,但揮春的起源有眾多說法。跟很多新年的傳統習俗,總是離不開「年」獸。相傳,怕紅又怕嘈的「年」獸看到貼在門上的紅紙,便會馬上逃走,因此成為農曆新年的傳統。不過,在大門上貼上辟邪之物可以追溯至漢代,那時候人們相信桃木能辟邪,於是刻上吉利的文字,稱為「桃符」,並且掛在門上。後來,紙張取代了桃符,而這種習俗漸漸演變成為貼「門神」和揮春的傳統。
除了桃符之外,揮春另一個起源是「宜書帖」。在南北朝時代,人們會在立春用色紙剪成「宜春」二字,並且張貼在門柱上,而寫有吉祥話的色紙則貼在門楣上;而在湘州、鄂州一帶(即今天湖南和湖北),當地居民更會把綢布剪成「燕子形」戴在頭上。除了民間習俗之外,宮廷裡的文人雅士在立春時把「延祥詩」獻上,描寫歌頌昇平或規諫。延祥詩會貼在宮門和殿堂樓閣上,盛行於唐宋時期。
桃符、宜春帖和延祥詩的習俗,隨著時間流逝而漸漸地融為一體。人們把帖子詞寫在紅紙上,像桃符一樣貼在大門邊。宋代時,人們已經在除夕「貼春牌」,那就是揮春的雛型。在明清時期,貼揮春的習俗已經相當普及,自臘月(農曆十二月)起,文人雅士會動筆寫揮春。然而,舊時並非人人皆識字,人們通常在路攤,找寫信先生、算命師或教書先生。今天,一些人依然保留手寫揮春的習俗,但大多數人使用機印揮春,方便快捷卻少了一份味道。
紅紙上的美學
過年時的揮春,從樣式上可分為三種。最常見是菱形的單字揮春,稱為「斗方」,寫有「福」、「祿」、「壽」、「喜」等吉祥文字,但當然也有寫上合書的斗方。所謂「合書」源於宋代,當時一些人把寓意吉祥的詞句合書成一字,如最常見的雙喜「囍」,以及「招財進寶」的合書。合書在清代開始流行起來,有些合字是古代流傳下來,有一定規律。今人自創的合字,只要美觀好看亦無不可。
另一種揮春是「春條」,即常見的四字吉語,寫上「新年進步」、「身體健康」等。春條有橫幅和豎幅,而橫貼於門楣的橫木或壁上的叫做「橫批」,如「鴻禧」、「出入平安」等。最後一種揮春為「春聯」,過去常見於大宅和民房的大門。春聯出現在五代時期,最初是五言為主,明朝之後才逐漸流行,而現今較多是七言一句,更多字數的春聯則沒有限制。
一般來說,揮春主要以端正的楷書為主,而四字或七字的春條和春聯則會使用楷書和行書。為何揮春多數選擇楷書?因為楷書字體端正、工穩,寓意一年福氣圓滿、平穩。如果要挑選揮春,最好選用字體端庄,肥潤的書法,寓意來年家肥屋潤。
過去的揮春除了講「筆功」之外,揮春本身也是相當講究。揮春一般來說以紅紙為主,但在清代時民間的揮春才使用朱箋和紅紙,皇宮和宗室卻用框有紅邊、藍邊的白紙。另外,清代使用紅紙或紅絹的揮春上,有印刷或手繪的龍鳳、仙鶴、祥雲等吉祥紋樣,寓意來年有福氣。
揮春禁忌你要知
到底何時才貼揮春?通常在臘月二十之後便可張貼,而大多數人會在除夕時貼上。值得留意是,初一之後不宜貼揮春。過去貼揮春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由於沒有膠水或膠漿,人們需要先煮米糊,然後塗在揮春的背面,盡快貼在牆上,不然紙張會糊掉。今天的揮春多數自帶黏貼,貼起來相當簡單方便。
傳統而言,斗方多數貼在大門上,春條和春聯則貼在楹柱和門柱,而橫批貼於門楣。春聯的上句在門的右側,下句在左側;「福」字斗方可正貼或倒貼,其他單字宜正貼。然而,人們大多居住在住宅或新穎建築裡,貼揮春的規定已經沒有太多的講究,而且由於空間有限,春聯也漸漸被春條取代。
雖然揮春幾乎與紅色劃上等號,但原來喪家守孝是不能使用紅紙揮春。那麼揮春要用甚麼顏色?若然去世的是男性,揮春會使用青色,而女性則為黃色,而且吉語會改為哀傷之詞。
揮春的習俗不僅盛行於中國,在韓國、日本和越南等也有揮春的風俗。在日本,人們會在新年和立書時貼上「立春扎」,這些日式揮春多由佛寺、神社發出,以白紙製作。韓國的揮春則被稱為「立春榜」或「立春書」,同樣會寫上對新年的祝福。至於越南,當地的揮春風俗與中國相近,同樣在紅紙寫上吉語,但隨著越南國語字的普及,揮春上的漢字改成越南文字。
揮春.味道
今時今日的揮春,款式五花八門,有燙金、彩色凸字、磨沙文字和鐳射圖案等,同時也會有卡通圖案,多一份新潮,但與傳統揮春相比,卻少了一份味道。過去,古人親手寫上祝願和期望,揮春充滿著對來年的寄託,但今天還有多少人對揮春存有這種寄託?傳承不只是形式,更在於傳承文化的精神,所謂文化的味道,正是從此散發。
(本文刊登於《梳打雜誌(第81期)》2016年1月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