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賀神「嘉年華」——澳門神功戲


        很多人說澳門節慶特別多,打開日曆,幾乎包含西方節日或中國傳統節慶,但事實上豈止農曆新年、端午中秋。澳門不少廟宇仍保留著賀神誕的儀式,為廟內的神明大人「慶生」,除了祭祀儀式和神像出巡之外,重頭戲就是酬神的「神功戲」——為神明演出的大戲。




戲棚裡的百年大戲

        賀神誕,從來不是港澳地區獨有的儀式。不論南北方區,賀誕總是離不開出巡儀式、表演娛樂和大排宴席,一些大城市更會有「廟會」,仿如一場為神明而設的「嘉年華」。當然,由於各個地區環境不同,內容也會有所差異。相較內地的賀誕,雖然港澳地區的規模遠遜於他們,但儀式更為「原汁原味」,百年的傳統一直傳承於戲棚之中。

        澳門人賀誕酬神的歷史,早在十七世紀時已經傳到歐洲。1695年,意大利旅行家傑梅利(Giovanni Francesco Gemelli-Careri)遊歷歐洲和中國後,回國編寫《環球旅行記》(Giro Del Mondo)中,記錄在澳門上演的一場大戲。1865年,德國畫家希爾德布蘭(Eduard Hildebrandt)「巧遇」天后誕,並且把繪畫媽閣戲棚。

        過去的生活中,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休,娛樂活動並不多,特別是農村地區,而神誕節慶時上演的大戲,可算是大型的娛樂節目。然而,大戲上演次數甚少,一年一次,不太可能花人力物力來搭建永久性戲院;但演戲、觀劇總不能沒有舞台,也不能「無瓦遮頭」,所以大戲上演時,先會搭建臨時戲棚。直到今天,搭戲棚傳統依然保留下來,並成為神功戲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臺前幕後

        早年神功戲曾經演木偶戲,但後來改為演出粵劇。一直以來,澳門神功戲是邀請外地的戲班主演,既有內地戲班,也有香港劇團,有時甚至邀請粵劇名伶演出。

        跟一般粵劇演出不同,「神功戲」的觀眾是鬼神,在演出前必先進行破臺儀式,上演「破臺劇」,名為《祭白虎》儀式,而儀式進行前不能開口說話。在演出前,小生花旦們在後臺化妝。舊式粵劇化妝流行濃脂厚粉,根據行內習慣,所有老倌是自行照鏡化妝。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劃黑少許眼眉毛,花旦則只塗上粉末。粵劇化妝的顏色以紅、黑、白、藍、黃為主:紅色代表忠勇血性,黑色代表耿直忠義,白色代表陰險奸惡,藍色代表狂妄兇猛,黃色代表慓悍幹練。隨著粵劇與其他演出的交流,化妝的技巧也有所變化。


《六國大封相》當頭戲

        俗話中的「六國大封相」,意思是「搞大件事」,但這話源於《六國大封相》,此乃粵劇中最著名的例戲。戲班正式演出前,必先上演短劇,行內叫「開台例戲」,包括《六國大封相》、《八仙賀壽》、《跳加官》和《天姬送子》等,然後才主演正本戲,即富娛樂性的長篇戲目。由於《六國大封相》演出人物最多,是戲班展示實力、炫耀班底功架的最佳戲目。

        一般來說,一「臺」大戲為期五日,一共九場:五場「晚戲」及四場「日戲」。正誕日戲及所有夜戲由六柱擔綱,其餘的日戲由二、三線演員出演,以作訓練。以前娛樂節目不多,每有神功戲演出,不少鄰近村民長途跋涉前來看戲。夜場結束後,他們難以連夜回家,唯有在戲棚內借宿一宵。因應實際需求,戲班會續演『天光戲』,以供遠道而來的觀眾打發時間。那時的天光戲,有不少粵劇學徒爭取演出,作為實習機會。


傳承的「神功」

        「神功戲?表演功夫的戲劇嗎?」這是他第一次聽到「神功戲」的反應。神功戲和戲棚的文化是相輔相承的,而築棚工藝仍廣泛用於建築上,但隨著城市發展,一些廟前地面臨著變化,如蓮溪廟和沙梨頭土地廟。雖然兩座廟宇的神功戲分別改到附近的球場和學校操場舉行,但傳統戲棚已經不在。傳統文化之間是相連的,如神功戲與戲棚的連繫,即使形式依然存在,一旦其中的元素消失,也造成無形的損害,而非僅僅少了一份傳統的味道。


(本文刊登於《梳打雜誌(第85期)》2016年5月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