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桃花崗彭記咖啡檔,平日經過時路上都坐滿了人,具有昔日大排檔特色,可惜此景已經不在。 |
去年今日此崗中,人面桃紅相映紅。
人面如今何處去,桃花不再笑春風。
這首詩張貼在紅街市旁邊的一處隱匿的木屋區中,此地名為「桃花崗」,而桃花崗的故事要回到四十多年前。在1970年代,澳門正從傳統手工業轉向製造業為主的經濟,不少工業大廈在罅些喇提督大馬路(Avenida da Almirante Lacerda)和慕拉士大馬路(Avenida
de Venceslau de Morais)興建。提督馬路的工廠以製衣廠為主,而慕拉士大馬路則多是製作機械的工廠。
![]() |
德姐的賣衣檔,她已經在桃花崗上經營三十多年,也協助紅街市醉龍節的準備。 |
雖然有大量本地工人投身於製造業,但尚未能滿足人力需求,而因為中國政局不穩,部份內地居民逃避港澳,工廠成為他們生活的庇護所。隨著中國政局明朗化,以及改革開化的推動,大量內地新移民來澳生活,工廠是他們賺取來澳的「第一桶金」的地方,靠著這些錢財白手起家。
桃花崗正是在工業發展中出現。面對貨品巨大的需求,廠方需要工人長時間工作以應付需求,午飯時間往往只有一小時,甚至半小時。不少大排檔設在工業大廈之間,桃花崗就是位於紅街市旁的羅約翰神父街(Rua
do Padre João Clímaco)上,而且是規模較大的一處大排檔區。據當地的老街坊所言,工廠到了午飯時間,大量工人馬上走到附近的大排檔,而餅店和排檔也早已準備好食物以應付人潮。每天桃花崗上約有六百多人光顧,從今天的環境看來真的是難以想像。「桃花崗」的名字源於很多女工人在那裡用膳,年輕的小伙子都會到這裡「賞花」,碰碰自己的桃花運,在這裡尋找長相廝守的對象,用今天的角度來說這裡是一片「泡妞聖地」。
![]() |
鳳凰餅家的工人正在製作月餅的饀料。餅家依然使用人手製作月餅,可惜這樣的餅店又少了一所。 |
![]() |
晶記餅家的乾酥餅和月餅非常有名,不少街坊也前來光顧。 |
隨著製造業的沒落,很多在提督馬路附近營業的大排檔也相繼結業,而桃花崗的排檔因接近紅街市而得以繼續經營。晶記餅家、彭記咖啡檔、鳳凰餅家和德姐的賣衣檔,都已經在該區經營三四十年,他們都可說是充滿特色的老店。老街坊們依舊到彭記咖啡檔品嚐瓦煲咖啡,中秋佳節時到晶記餅家和鳳凰餅家買月餅,而德姐的衣檔則會為醉龍節儀式準備布料。桃花崗不但是澳門經濟轉營下的重要見證,更是紅街市區脈絡中的不可或缺的部份,也是不少居民的集體回憶。
![]() |
桃花崗前,此景不在,往日桃花,今時消盡。 |
(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