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於沙梨頭高地上的聖安多尼堂,是澳門三大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
1557年,葡萄牙以「租客」的身份進駐澳門,標誌著澳門正式開埠。最初,他們用茅草竹樹搭建最早的建築物,房屋依山而建,而山崗上的土地則留給教士們。在1558年起,耶穌會(Jesuits)神父開始建造教堂,教堂都設在葡人最早的聚居點上,而聖安多尼堂(St Anthony’s Church)修建在北灣高地上。它不僅是北灣上最古老的地標,更見證中國傳教事業的開始。隨著教士們陸續到來,他們於是在聖安多尼堂附近建立簡陋的耶穌會會院,作為最早的傳教基地,而這正是後來遠東第一所大學——聖保祿神學院(St. Paul's College of Macau)的前身。
葡人居澳後,澳門不斷受到海盜的攻擊,嚴重威脅市民和財產的安全,於是他們在1568年築起最早的防禦工事。除了修建一道城牆之外,商人也在北灣海岸建造多座碼頭來阻礙入侵。據說,當時葡萄牙人還在沙梨頭設立最古老的「沙梨頭炮台」(Fort of Patane),但它只是一座放置大炮的平台,設計非常簡陋。不過,中國政府並不樂意看到這些工事,所以不久城牆和炮台被拆卸。
![]() |
《澳門遠島》圖中可見,十八世紀時外來商舶都聚在北灣港口。 (圖片來源:《澳門500年: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
![]() |
《澳門紀略》中昔日的議事亭,它為一座中式庭園,是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政治機構。 (圖片來源:《澳門紀略》) |
![]() |
1684年,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在北灣設立,標誌著中國政府對澳門貿易的管理和控制。 (圖片來源:《澳門紀略》) |
近年,政府對澳門舊區的街道展開工程,其中在營地大街、草堆街及關前正街一帶,發現大量外銷瓷器的碎片。雖然相關考古發掘有待深入考證,但卻為北灣港口的歷史提供初步的證明。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金國平(2000年)。《中葡關係史地考證》。澳門:澳門基金會。
- 王文達(1999年)。《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
- 嚴忠明(2006年)。《一個海風吹來的城市:早期澳門城市發展史研究》。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
- 邢榮發(2007年)。《明清澳門城市建築研究》。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
- Baracho, C.(1998年5月)。《澳門中世紀風格的形成過程》。《文化雜誌(第三十五期)》。澳門:澳門文化司署。
留言
張貼留言